親歷| 日本垃圾分類細到極致

新華國際

text

【亞太日報訊】初到日本的遊客很難不為這裡環境的整潔感到驚訝,天空湛藍,城市像水洗過一樣乾淨,街上見不到紙屑垃圾,優美的環境已成為日本的一張名片。

很難想像,日本在三四十年前也曾深受垃圾圍城和環境污染的困擾。記者駐日本以來親身體驗到,日本城市環境的大幅改善是長期努力的結果,與其數十年如一日、全面細緻地落實垃圾分類等環保政策分不開。

日本街頭分類垃圾箱

在日本,生活垃圾處理是件十分麻煩的活兒。記者所租住的公寓,對垃圾分類投棄有明確要求:每週二和週五收可燃性的普通垃圾;每週一收塑膠容器類垃圾;每週四收錫罐等“缶”類垃圾,每月的第四個星期三收報紙雜誌及布製品等……這些垃圾都必須在指定日期的上午9點前放到指定地點。如果要扔自行車、衣櫃等大件垃圾,還需提前電話申請,並且購買處理券,每件價格在數百日元到上千日元不等。

這些複雜的要求圖文並茂地畫在一張宣傳頁上,在入住時交給住戶。具體哪些屬於普通垃圾、哪些屬於“缶”類垃圾等,都有圖說明。宣傳頁上還用紅色字體醒目地標明:“不法投棄是犯罪”。如果錯過了指定投棄時間,就只能將垃圾存在家裡,等到下個收集日再去丟。

日本一居民垃圾回收點

日本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垃圾分類,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隨著資源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發展,垃圾分類也越發細化和複雜。如此繁瑣的垃圾分類和投棄程式,之所以能落實,與日本政府和民眾高度重視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分不開。

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華人方靜告訴記者,她的孩子還在上幼稚園時,學校提供的午餐中就包含瓶裝牛奶,奶瓶的紙質瓶蓋上有層塑膠紙,孩子喝完牛奶後,被要求將紙質瓶蓋和塑膠紙投入不同的垃圾筐,將玻璃奶瓶沖洗乾淨後倒著放回筐裡。學校還會教孩子識別商品包裝上的各種符號,瞭解這些包裝分屬哪類垃圾以及如何丟棄,並給家長寄送印刷信件,請家長督促孩子們在回家後繼續實踐垃圾分類,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日本東京一商業區街頭分類垃圾箱

在大阪一所小學當教師的張峰說,日本小學四年級的社會課會詳細講述垃圾處理及再利用的過程,具體包括:垃圾分類;公共垃圾桶的狀況;不同垃圾的去處;可燃垃圾的處理流程(包括處理過程中釋放熱能的靈活利用,如在垃圾處理廠旁建溫水游泳池);垃圾處理工藝的演變等。一般學校會在四年級時組織一次參觀垃圾處理廠的活動。五年級還會繼續結合資源能源利用,進一步學習垃圾減量化的意義。

除了從小加強教育、養成習慣之外,法律的規範也必不可少。日本《廢棄物處理法》規定,胡亂丟棄廢棄物者最高可被處以5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4萬元)。在日本一些街頭,可以看到貼著的宣傳畫,警告不法丟棄垃圾者可能遭到什麼樣的處罰,要求公民如發現亂丟廢棄物者,立即向地區役所或員警署舉報,並寫明舉報電話。東京、長野等地都發生過亂扔垃圾被罰款甚至遭起訴的案例。

繁瑣的垃圾分類也給日本帶來了豐厚回報。通過垃圾分類,日本年處理垃圾量大幅減少,解決了垃圾圍城的問題。以大阪為例,2013年大阪市處理垃圾量為102萬噸,比上一年度減少了9%,而在1991年的高點,這一數字為217萬噸。

日本東京一垃圾處理廠

垃圾分類後,不可再生的垃圾被埋藏或用於焚燒發電,可再生資源被分類回收。除了報刊、紙板箱、塑膠飲料瓶等成分相對單一的可再生資源外,電子產品會被解體以回收其中的貴金屬等可用資源。廢棄食用油被加工製成生物燃料。日本回收垃圾所生產的再生塑膠、廢鋼等,不僅用於滿足本國資源需要,還出口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