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債務危機催使溫州重樹誠信大旗

text

新華社溫州4月16日電

題:民間債務危機催使溫州重樹誠信大旗

新華社記者張和平

陳君

杜斌

過完春節,溫州永嘉縣一家閥門企業連續接下幾筆大單,購買原料、新添設備需臨時融資1000多萬元。如果是在過去,企業一般依靠當地傳統的“熟人經濟”渠道融資,甚至不打借條。不過,現在這家企業選擇通過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融資,雙方簽署契約並在第三方仲介機構登記備案。

出借方麻先生說,這樣的借貸模式對借入方的信用行為有明顯制約,比之私下交易更安全。據悉,截至3月底,溫州實行大額民間借貸強制登記備案制一個月裏,備案的大額民間借貸達10多億元。

經歷過兩年多前的民間債務危機慘痛教訓後,溫州人被倒逼著接受現代信用制度,重樹誠信大旗。

4月10日,溫州市政府出臺了《2014年溫州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要點》,提出完善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助推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加強重點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等30項信用建設任務。這是溫州連續第三年部署實施信用體系建設。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對於“誠信”,中國市場經濟先發地區的溫州有著深刻感悟,信用優劣伴隨著溫州及企業家的興衰榮辱。

溫州人曾遭受過誠信的“嚴厲拷問”。上世紀80年代,溫州在中國率先掀起市場經濟的浪潮,但在混沌、無序的經濟環境下,產品和經營的“假冒騙”同步滋長,“假冒偽劣”一度成為溫州的代名詞。

痛定思痛,溫州人自覺開展塑造誠信的“自我革命”。經過數十年臥薪嘗膽,溫州逐漸走出失信陰影,在海內外樹立了良好的誠信形象。

當年用沉重代價換來的誠信果實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溫州市服裝商會會長、中國奧奔妮服飾公司董事長鄭晨愛說,前些年,溫州老闆之間借款幾百萬元不用打借條,只需一個電話就能搞定,這是建立在雙方高度誠信的基礎上的。

溫州商人苦心經營出來的這樣良好的金融生態使溫州引以為豪,也為外人所津津樂道和效倣。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近年來一些企業主淡化實體經濟,過度追逐炒礦、炒錢,溫州民間債務危機在2011年夏末爆發。隨後這場風波迅速向銀行業傳導,當地金融生態急劇惡化。

一些老闆為了逃避鉅額債務“跑路”,數以十億計的民間債務及銀行貸款無法收回,不良貸款率步步攀升。

企業與企業之間信任不再。“別說像過去那樣打電話輕鬆借數百萬元,現在哪怕是打借條、立字據借幾萬、幾十萬元也相當困難。求借人不好意思開口,出借人也是心有餘悸。”溫州市巨一鞋業集團董事長潘建中說。

溫州金融辦主任張震宇認為,信用“破產”使溫州元氣大傷,需要時間才能修復。

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溫州金改12項重大任務有兩項涉及信用建設,一是規範發展民間融資,二是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包括建立民間融資備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間融資監測體系,加強信用市場監管等舉措。

在金改的強力推動下,溫州全力重建信用系統工程,其中一個重大突破是,2013年10月央行破例批准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建立了全國首個地市級的徵信分中心。針對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信用“事故多發地段”,徵信分中心將這些小微金融機構接入徵信系統中。

該支行行長吳國聯說:“我們的目的是幫助這些小微金融機構更加全面了解借款企業、個人資信狀況,防範信貸風險。”

兩年多來,金改的東風逐步喚醒溫州企業界的誠信意識。

因資金鏈斷裂,溫州奧米流體設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福財曾在民間債務危機中“跑路”躲債。後來,他鼓起勇氣返回溫州,重整企業,重拾誠信。他說:“不這樣做,做人一輩子不光彩!”

他在洞頭縣政府的支持下追回了機器,組織員工重新開工生產,賺錢一點點還債。“新找的投資者對我的產品及個人誠信表示認可,我有望重組企業、浴火重生。”孫福財說。

溫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溫州重拾誠信要靠營造信用體系和制度,破壞容易創立難,這還要走很長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