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浩:“文藝范兒”與西藏的三次對話

新華社

text

羅浩以13年的跨度實現了與西藏的“三次對話。

藝術家羅浩,四川宜賓人,一米八幾的高個。他在藏40餘年,身上一水兒的“西藏情懷。

1964年羅浩出生在四川,在拉薩長大,父母曾是隨軍記者。上高中時,父親離世,他放棄讀書,子承父業搞起攝影,從母親手中接過了生活重擔。

清苦的日子過了很久,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他才用攝影所得買了人生中第一身新衣服。就在那時,大批內地藝術家進藏,頗具“文藝範的羅浩很快便融入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圈子——“拉薩派。

“當時藝術家進藏很不容易,有的搭車,有的徒步,但都是帶著思想來西藏尋找心靈的東西。羅浩說,“我是一個綜合者,與他們相處的日子裏,我博採眾長,吸納他們身上激情洋溢的藝術精華,然後用在攝影上。

對高標準攝影藝術追求的心,拽著羅浩往前走。1987年他前往中國人民大學學習新聞攝影,一有閒暇,他就紮在哲學書堆裏消磨時光,漸漸地對自然與生命有了深刻的感悟。

學以致用。羅浩回到西藏後,以13年的跨度實現了與西藏的“三次對話。

羅浩攝影作品《對話》。

1989年的一天,羅浩機緣巧合來到珠峰大本營,第一眼看到珠峰時,這位身材魁梧的硬漢禁不住潸然淚下。他說,那種淚水不算是哭泣,是自己被珠峰徹徹底底地震撼、折服了。

“實際上,與珠峰的這次對話,是針對環保的行為藝術。他說,作品追問了人們面對珠峰時應該做些什么。“生死都是赤條條的,我們何不與聖潔的雪山對一次話,用藝術喚醒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心。

1998年,羅浩在雅魯藏布江漂流中達成了他與西藏的第二次對話。此行異常艱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像把腦袋係在褲腰帶上的冒險。

那次漂流,是中國民間探險史上的里程碑,羅浩一行18條漢子面對藏民族的母親河——雅江的正源,充滿了“壯士赴死的豪情。“出發前我們每人拍了一張半身標準照帶在身上,一旦出事後可以據此確認身份。他說,當時自己做了一個墓碑,用筆寫下了“1998,中國雅江,羅浩幾個字。

每結束一站探險任務,羅浩便把拍完的膠捲交給後勤保障車上的司機,隨時準備下一站生死未卜的旅程。“這次悲壯的探險,更像是自己與自己,與社會和自然的深刻對話。他說,“面對危險和恐懼,我們是選擇退縮還是向前,全在一念之間。無論是天災人禍,還是社會壓力,我們都應該勇敢克服。

2002年,羅浩邀請4名女性志願者,來到拉薩河對岸,面對布達拉宮莊重留影,完成了他與西藏的第三次對話。“我長期行走在西藏牧區、農區與城市之間,對西藏家庭中的婦女形象印象深刻。她們是支撐一個家的頂梁柱,我對這樣的女性很崇敬。他說,“希望通過攝影,向世人展現西藏婦女吃苦耐勞、善良勇敢的高大形象。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走向終結,那麼西藏是我最好的歸宿。我要將一半骨灰撒在雅江,那樣我人生的圓,才能畫上句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