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大流行疾病,会是它吗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 | 丹玮

美国马萨诸塞州地方媒体MetroWest Daily News早些时候刊登了杰夫·赫什(Dr. Jeff Hersh)对猴痘及其成为下一次大流行的可能性的一些看法。

专家认为,猴痘的传播机制是其引起大范围流行的可能性较小的重要原因。首先,猴痘属于正痘病毒,与天花、牛痘和牛痘(用于制造天花疫苗的病毒)相似,但与水痘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正痘病毒足以对天花产生免疫力,但不会引起疾病。之所以被称为猴痘,是因为1958年首次记录的病例发生在丹麦为脊髓灰质炎研究而饲养的猴子身上。但事实上,非洲等地的啮齿动物或小型哺乳动物,如某些松鼠、大鼠、睡鼠等,都可能成为这种病毒的宿主,虽然通常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传播到其他动物或物种身上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大规模爆发。据统计,美国在2003年就发现过猴痘的首批病例,按照当时的医学记载,土拨鼠是病毒携带者,因为它们与其他作为外来宠物(如从非洲运来的哺乳动物)共用了笼子,接触人类后又将疾病传播给了人类。80ed0f31c7810f8638e835fca3c3093b.jpg

猴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即包括动物与人之间,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常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有三种。第一种是最为常见的传播途径,即直接接触皮疹皮损渗出的液体中的病毒或某些身体分泌物。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携带病毒的动物)的体液或通过接触已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材料(猴痘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15天)而达成的。第二种是与感染者进行长时间、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即直接吸入感染者的呼吸颗粒,但并不需要被认为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第三种就是孕妇传染给胎儿。

据观察,虽然一些感染猴痘的患者可能不会出现症状,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患者是否会进行传播。但目前看来,病毒从无症状人群中传播并不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出现症状的患者中,通常在感染后3至21天(潜伏期)开始出现“流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腺体肿胀、肌肉疼痛、疲劳或其他非特异性症状,但不是每个患者都会出现这种症状,有些患者只是出现皮疹。猴痘皮疹呈现水泡或丘疹样脓疱,可能会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通常在这些其他症状后1至10天才开始出现。

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猴痘的特定治疗方法,但专家正在研究几种抗病毒药物,以确定它们是否安全有效。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猴痘的症状可能会在2到4周内自行消失。目前,美国的猴痘死亡率仅低于1%。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了一批预防猴痘的疫苗主要被用于高风险人群,特别是那些可能接触过猴痘患者的人群。被感染的患者被认为具有潜在的传染性,直到他们的所有病变都结痂脱落,“正常皮肤”重新生长后才算恢复。

(来源:亚太日报 AP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