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在巡查设备。 钟欣 摄
(抗击新冠肺炎)铁路人“战疫”:从“非典”到“新冠” 17年初心未改
中新网成都2月15日电 题:铁路人“战疫”:从“非典”到“新冠” 17年初心未改
作者 何冬梅 王鹏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在铁路成都站,有一群人,17年前非典疫情蔓延时曾冲上一线,直面风险;17年后,他们或许岗位更换、容颜有变,但依然勇敢坚定,初心未改。
周昶明给职工测量体温。 钟欣 摄
岗位虽“后撤” 但关键时刻得往前冲
2003年,杨茜是成都站客运车间书记,直面旅客,忙得连轴转。如今,从客运车间到设备车间,虽然岗位“后撤”了,但在关键时刻,她再次站了出来。
刚刚过去的除夕,杨茜是在岗位上度过的。疫情来得太突然,通常作为后勤部门的设备车间火速集结,连夜为车站安装红外线体温检测设备。
李欧在回答旅客咨询。 钟欣 摄
“当年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疫情,比较恐慌,科技也比较落后,我们用手温枪给旅客测体温。”回忆17年前的情形,杨茜说,那时她的一项工作是送疑似病例出站,满身都是消毒水味。
17年后,杨茜再次出现在铁路防疫一线,这次她淡定了许多。“国家遇到这么大的事情,我虽然不能像医生那样冲到抗疫最前线,也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必须要守好自己的这块‘责任田’。”
“见多识广,不怕了”
2003年,周昶明和李欧夫妻俩齐上“前线”,携手共克铁路疫情防控难关。2020年,面对新疫情,他们一人在成都站、一人在成都东站,又一次共同战斗。
李宝贵给客车在上水。 钟欣 摄
今年周昶明家团年格外早。“春运一来,过年就和我们无关了。”
除夕那天,从早上6点到大年初一凌晨,周昶明都在成都站支援检测旅客体温,忙到连新年的钟声都没听到。“别人都说我一年干了两年的活。”
回忆2003年非典时期,周昶明说,那时他同样在进站口人工检测旅客体温,印象最深的是妻子李欧由于太过忙碌,加上身体不好,有天下班回家后,发起了高烧,“我们吓坏了,一夜没合眼,反复测量体温,还好第二天一早烧退了下来。”
“从非典到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再到今天的新冠肺炎,已经见多识广,不怕了。”周昶明笑着说,“大灾大难面前,铁路职工应该担起来的责任,没有价钱可讲。”
“有需要,我就挺身而出”
李宝贵今年55岁,1980年入路,今年是他在铁路工作的第40个年头。
2003年非典时期,李宝贵是成都站进站口“三品”检查的客运员,每天不仅负责给旅客量体温,还要负责进站口的消毒工作。
“那时设备比较落后,而且当时成都只有这一个火车站,所以成都站职工特别忙,连害怕都顾不上。当时没什么防疫经验,都是一边做、一边摸索。”李宝贵说。
如今,李宝贵是一名客运值班员,主要负责督导列车的上水工作。尽管不再直接面对旅客,却依然在自己的战场上和疫情作斗争。
“列车上水涉及的安全问题多,直接关系着旅客的用水安全。我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督促上水工做好疫情防护,保证列车用水安全。”李宝贵说,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有需要,我就挺身而出。”
“一起奋斗,共克时艰”
2003年4月1日对曹春霞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那一天,她和丈夫举行了婚礼。而第二天,她就放弃了婚假,要求返回岗位,加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
曹春霞在给同事整理口罩。 钟欣 摄
非典期间,曹春霞所在的车站茶座停业,被划为隔离区专门接收车站发现的疑似病人,这意味着她会直接接触疑似病人。但她应没有退缩。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曹春霞已是成都东站的客运值班主任,负责车站的日常巡视检查,普通人眼中人员聚集的危险区域就是她的工作场所。“前两天,我才协助转送了一位发热病人。”曹春霞平淡地说。
17年间,曹春霞从一名客运员成长为值班主任。面对疫情,她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现在还需要照顾到团队,当好大家的心灵导师。”
“有同事因为接触过确诊病人而被隔离在家,这个时候就需要职工间互相加油打气。我们现在都调侃,经过这次疫情,大家都是生死之交了!”曹春霞说,她坚信,只要所有铁路人一起奋斗,终会共克时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