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新一輪國企私有化改革是一場豪賭

金融時報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正在推進新一輪的國有企業(SOE)私有化進程。比起近20年前具有開創性的首輪私有化,《金融時報》稱這一次地方政府想要利用負債累累的國有龍頭企業籌資會比較沒有市場。

當時,在“抓大放小口號下,數千家經營不善的中央和地方性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或者破產清算。業績較好的國企則進行改組,或者部分上市,籌得數千億美元資金。

這種情況在2003年發生了改變,當時中國政府變得不願意放棄業績不良的國企。

中國在2008年實施了經濟刺激措施,這種寬鬆貨幣政策,加上要求國企通過投資支持經濟的政治指令,對國企資產負債表造成了衝擊,削減了資產回報率。

現在,地方政府的債務正在推動新一輪私有化進程。出售國企的股權會幫助政府償還超過2.9萬億美元的債務,這個數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8%。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將是國企私有化的重要推動力,前世行中國局局長杜大偉說,“一些過度舉債的地方政府會出現償債困難,特別是利率在金融自由化後上升了。杜大偉還曾是美國財政部駐華最高官員,於去年卸任。

政策制定者也希望,非戰略性部門的“國退民進將有利於提高效率。

據總部在北京的經濟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Dragonomics)估計,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生產率差距拉大,國企的平均資產回報率約4.6%,而民企為9.1%。

考慮到以下情況,國企回報率低迷是個異常嚴重的問題:根據中國在2008年進行的上一次經濟普查,國企僅占企業總數的3%,卻控制著非農業部門30%的總資產。

就央企而言,改革的重點在於提高競爭力。

央企在金融、能源和電信領域近乎佔據著壟斷地位,這滋生了一種浪費和腐敗的風氣。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起的反腐鬥爭中,幾十名央企高管落馬就是例證。

在本次重組浪潮中,通常規模更大、盈利性更佳的央企也未能置身事外。 上月中國政府宣佈了一項試點方案,擬在兩家央企引入私人投資。然而,該試點計畫的謹慎態度恰恰突顯出了一點:控制著三分之二國企(全國有15.5萬家國企)的地方政府將在這次私有化進程中起帶頭作用

事實上,在中央政府公佈試點計畫之前,包括上海、北京、廣東和重慶在內的地方政府都宣佈了對大量國企至少實施部分私有化的計畫。上海計畫讓60%以上的國企引進某種形式的私人投資。

地方國企幾乎涉足每一個行業,但就非金融領域來說,地方國企的平均資產回報率僅為1.2%,而央企的這個數字為2.5%。

債務沉重、盈利性差、效率低下和產能過剩,這些因素促使企業尋求引進投資,但也正是這些因素可能嚇走投資者 。假如地方政府試圖讓買方承諾保留效益不佳的工廠裏的員工,也同樣會讓買方裹足不前。

此外,目前還不清楚地方政府是否準備好出讓控制權,或者就像在上一輪國企改革中那樣只出售少數股權。

“地方政府自然更願意通過售股走部分私有化的道路,杜大偉說,“這就像一頭怪獸,因為沒有弄清投資者有什麼理由高價入股政府控制的公司。

這種做法會削弱私有化可能帶來的效率提升。

**“我認為從治理方面來說,出售國有企業的少數股權不會有太大意義。從根本上來說,這取決於控制公司的是誰,管理層是經過政治、還是商業選拔的。世行前中國業務局局長、設於華盛頓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說。

**

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並不這麼認為。他們相信,部分私有化和公司治理改革在讓他們保有控制權的同時,將會提升效率。

這是一場高風險的豪賭,很大程度上要看投資者對“私人投資、政府控制這種模式是否願意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