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境外确诊病例数超过国内,要不要回国也成为了很多留学生关注的问题。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不管回不回,你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疫情要多长时间?回来是不是决定再也不回去了?如果疫情要延缓半年呢?你读书工作都不要了?第二,如果不回来待在那里怎么办?”
眼下,身在美国的刘丁(化名)面临不得不回国,但又被国内居委会建议不要回的困境。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自己是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后研究员,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合作导师因为个人原因离职,自己也因合同期满与学校解约。如果工作签证和医保被停,自己就会变成“黑户”,只能抓紧回国。
为此,他打算配合层层报备,包括对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途经的机场、当地居委会、家人等尽可能详细地告知自己的行程,遵守国内自费统一隔离的规定。然而,当得知他准备回国的消息,他家所在的居委会直接打电话劝他不要回。
刘丁透露,当地居委会第一次找了他的家人,要求家人让他别回国;第二次直接打了越洋电话给他,他解释了很久,可是对方还是不同意他回国。
“当下舆论对于回国的人是不利的,我担心当地管理部门认为他是不听劝阻硬要回国。”刘丁的朋友陈敏(化名)也对此表示担忧。她告诉澎湃新闻,自己也是留学国外的学生,不过早在春节期间就已经回国,后来国内疫情严重,自己出不去,如今国外的疫情严重,她也暂时没有出国的打算。
“非常理解当地管理部门的工作,给他们添麻烦了。”刘丁表示,希望他们也能谅解我的处境,我会尽全力做好自我防控,并且按要求接受检查和隔离。
以下是刘丁的口述:
通过网络密切关注国内和各国疫情
我今年32岁,之前在美国当大学博后研究员,做了一小段时间的博后工作,在国外交着工作医保,在国内也一直按照国家的要求缴纳农村医保。
截至目前(3月18日),我所在的城市有两例确诊。第一例确诊时,当地民众出现第一次囤积食物和水,我去商超的时候就看到摆放卫生纸和矿泉水的架子已经卖空了。学校办公室要求通风,后续还有网上学术沟通的建议。不过那时候,居民还是比较放松的。
近日,我去了一趟超市准备飞机上的食物,感觉大家其实开始紧张了,甚至有个本地人看到我还躲开了。目前学校已经取消教室上课,所有课程转成线上了。研究员也尽量远程居家办公,室友所在的国家实验室也改成远程居家办公了。
政府方面,我日常没有见到当地关于疫情的宣传。因为我近期没有去过医院,不是很了解医院的措施。我都是通过网络密切关注国内、美国和其他各国的疫情状况。
最近,口罩太难买了,我在亚马逊下单快一个月了,还没到。国内开始暴发疫情时,家人朋友都在家居家隔离,取消了旅行。因为隔得太远,我一开始不理解,还以为是过分谨慎,后来看到形势急剧发展,才知道事态严重。
国内很努力终于控制住疫情,国际又开始蔓延。美国开始的时候病例增长很慢,每天十几个新增确诊病例,最近开始成千上百地增长。
美国工作已结束,不得不回国
我目前是坚定回国,家人也担心。美国工作恰好在这个阶段结束,我决定回国发展。考虑到美国疫情可能日益严重,工作签证和工作医保也会不日终止,所以我整理好工作立马准备回国,以免日后感染风险加大。另外也太想回家了。
目前,国内防控压力很大,所以在报备之后,我遇到了当地管理部门通过家人和电话直接强硬地提出了劝退要求,能感觉到他们也非常紧张也很心急。非常理解他们的工作,给他们添麻烦了。希望他们也能谅解我的处境,我会尽全力做好自我防控,并且按要求接受检查和隔离。
**回国之前需要哪些准备? **
回国之前,我首先囤积了近十日的食物,此后极少外出,居家隔离;并且联系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询问报备事宜;大使馆回复,在登记时如实报备和给小区报备。
所以我打算早点到机场如实填写信息,并且告知家里,请他们向居委会等机构报备;然后开始准备机票,查询了国内入境的规定,决定在入境城市按照国家要求接受检查和隔离。并且,如果隔离后回到家乡,当地政府如有要求,我也会配合当地政府再进行隔离。
登机前的几日,我都尽量休整,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一月份买了两盒N95口罩,昨天朋友给我带了十来个橡胶手套,打算“全副武装”,做好防护。
机票非常难买到,我买的时候直航已经售罄,转机的航班也很贵并且许多都需要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城市或者国家转机。另外,疫情期间由于安检比较费时间,转机时间也需要考虑。
开始的时候,我挑到了一个综合情况比较好的联航,总航行价格在一万以内。几天之后,联航的一个中转点突然改了政策,不允许中国人转机。我只好重新买了综合情况更差而且更贵的另一趟联航,飞行费用在两万五左右。
我将于3月21日起飞回国。飞行需要中转四趟,美国境内中转两次、国内中转两次,中途有一个转机时间很长,全程大概四十个小时。我打算在航班飞行期间,尽量减少饮食,在美国机场转机的时候,尽量不吃不喝。到国内转机的时候,做好清洁之后再吃点东西。
亲人和好友很期待我能尽快回家。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