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北部灣尋“跨國減貧”路

APD NEWS

text

廣西的芒果銷售市場,攤主在擺攤賣芒果。(資料圖片) 新華社發。

從旅遊開發到農業互助,從科技合作到跨境旅遊線路開拓……近年來,泛北部灣各國正在加大相互間的合作力度,共同探索“跨國減貧的發展道路。

泛北部灣一帶的國家和地區一度是全球貧困現象較嚴重的區域之一,區域內發展中國家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貧困規模大、程度深,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自然資源有限,導致貧困問題較為突出。

對旅遊資源進行整合開發,正在成為泛北部灣國家“跨國減貧的重要方式。常年在中越邊境接待遊客的越南導遊阮氏翔香告訴記者,中國—東盟國家之間實現“落地簽證以來,前往東盟旅遊的中國遊客增加。“我們全家都從事旅遊業,2012年中國‘五一’節期間接待遊客的收入比去年大幅增加。

越南駐南寧總領事館領事陳德幸說,與旅遊名城中國桂林結成友好城市的越南下龍灣市,從雙方共同開發的旅遊線路中獲益匪淺。

越南文體旅遊部旅遊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黃道寶琴也表示,旅遊業已經成為越南老百姓脫貧致富和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

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跨國生態保護。不久前,中越之間明確了建立跨邊界保護世界珍稀物種東黑冠長臂猿棲息地合作機制。

農業技術領域的合作也成為泛北部灣國家共同應對世界“糧食危機、“能源危機,擺脫貧困的重要渠道。

廣西農墾集團在泰國、緬甸、老撾等東南亞國家發展木薯產業,通過向這些國家農民輸出木薯種植技術來擴大變性澱粉的來源。2006年初時,農墾集團在上述國家的產業投入不到2億元,如今已經能帶來每年1億元左右的利潤回報。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農業是最早獲益的領域。從2003年起,雙邊農產品進出口關稅大幅下調,到2006年1月,自貿區“早期收穫協議下的農產品全部實現了零關稅。

來自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統計表明,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老撾等泛北部灣國家的荔枝、龍眼、芒果、山竹等水果,絕大部分是通過廣西進入中國市場的。

經濟學碩士謝建中認為,中國具有優勢技術的傳統產業向東盟國家輸出,具有適用性。據他分析,按照農產品交易與農業技術轉移之間1:8的國際評估標準計算,中國農業技術輸出東盟國家產生的綜合效益已經超過3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