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朝格森和他的牛。 刘长永 摄
中新网锡林郭勒3月26日电 (奥蓝)“今年打算4月1日起休牧,一般得到6月初。什么时候解禁还得看草场情况。如果旱,还得延后。”朝格森是生活在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的牧民,这些天他正盘算着休牧期的草料储备。
朝格森的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这里总面积的66%是沙地草原,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中段腹地。
图为乌日图那顺家的牛。 奥蓝 摄
人多地少、生态脆弱是这里牧业发展的不争现实。
浑善达克沙地曾遭遇大规模开垦和自然灾害,人口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承载压力加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正蓝旗,牧业是主导产业之一,人均草场面积最少的约百余亩。
朝格森提到的休牧政策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政府为保护草原生态,有效避免牧草生长点被牲畜过早啃食、踩踏而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种群退化,而在逐步退化的草原上实施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这一期间,家养牲畜不允许进草场。
图为孟克其其格家的牛。 奥蓝 摄
正蓝旗政府规定2021年休牧期为4月10日至5月20日,共40天。朝格森打算与之前一样,延长至2个月左右。“休牧的好处显而易见,草量、种类、盖度都提升了。我家今年的牧草都是草场打的,应该能坚持到休牧期结束。”
除了休牧禁牧,草畜平衡的观念也在当地深入人心。内蒙古的草畜平衡制度最早发布于2000年,目的是为保持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草场核定合理的载畜量,有效遏制超载过牧现象。如今的浑善达克沙地,每个牧民心中都有一杆生态平衡的秤。
近年来,草原生态的确有所改善,但牧民收入因牲畜减少也相应受到影响。如何在草畜平衡和牧民收益之间找到合理方案?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牧民们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减羊增牛,提质增效。
图为春天的浑善达克沙地草原。 奥蓝 摄
2016年,锡林郭勒盟政府倡导“减羊增牛”,来应对生态保护压力加大、环境约束趋紧、农牧民增收空间收窄等多重挑战。
“我家最初养山羊,因为绒、肉都能产生经济效益,数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最多,有150多只呢。现在我家养了40多头牛和20多只绵羊。”生活在正蓝旗宝绍岱苏木的牧民乌日图那顺,家门口就是一片一片的沙窝子,这几天他正在接生小牛犊,每天忙碌又乐呵。“相较于羊,牛对草场的破坏要小很多。牲畜数量少,耗费的人力物力也都相应会减少。”
“我家1997年开始做肉牛繁育和品种改良。当时本地牛犊最高不过400元,而我家的能卖到1000元;现在本地牛犊稳定在万元以上,我家的牛犊则已2万多了。”这些年,当地牧民孟克其其格家的牛一直保持在30头左右。得益于品种改良和科学化经营,收益一年比一年高,2017年她家的家庭牧场还被认定为正蓝旗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花费的精力和成本都一样,为什么不养收益更高的品种呢?”
记者也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近年来,现代化家庭牧场在浑善达克沙地逐渐兴起。与传统牧户经营相比,现代化家庭牧场草场面积更大、管理更科学、现代化科技手段更丰富,牲畜品种更优良、单价也更高。
“我家的小牛犊最贵能卖到4万多元。”额日和木是“90后”,他经营的智慧化家庭牧场在当地知名度很高。“草场面积有几千亩吧,有一部分是租的。”
图为春天的浑善达克沙地草原。 奥蓝 摄
“机械化程度高,科学化养殖,牲畜的品质好。棚圈设计、日常作业也融入了牧民们的日常经验,我平时也找资料、上网看外国牧场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额日和木看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少养、优养、精养也是他所坚持的饲养理念。“牧场前期建设时很累,但建成后很省心、也省人工。我家60多头牛日常全靠我一个人打理。”
“前些年夏天时去草甸子里随便抓一把,草的种类只有几种,大都是牛羊不爱吃的;而如今,仅夏天时开在草原上的野花就有几十种了。”郝志军放牧的4200亩草场都是沙地草原,草场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千。“以前草场沙化严重,遍地坑坑洼洼。我在草场上骑着摩托车追牛,拱得肚皮特别疼。而如今不一样了,铺满植被的草原触感像沙发,很软、很平。”
据正蓝旗宣传部提供材料显示,目前当地已有190家像额日木和、孟克其其格家这样的家庭牧场。他们将作为示范家庭牧场,带动和引导牧民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切实提高质量效益和饲养管理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