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咖丨Anna Sui:最被人低估的美国时装设计师

亚太日报

text

美国纽约——“我是美国人,出生在郊区,在波普文化中长大,”Anna Sui(萧志美)在她的书《Anna Sui的世界》(The World of Anna Sui)里写道,该书伴随着上个月伦敦时装与纺织博物馆(Fashion and Textile Museum)专场展览出版发行,“而作为美国人,我也一直想成为一个美国设计师。”

高度剧透一下:我是她的绝望迷弟,我们一起做了这本书。所以,我肯定会说她是一位伟大的美国设计师。但更令人着迷的是,她是一位伟大的美国梦想家,与所有那些曾经为了追梦前往纽约或洛杉矶的人们一样,以自己梦想中的形象重新装扮自己。25年来,Anna的系列即是艺术逐渐形成的客观教材。这就是她在自己跨大西洋的狂热痴迷之前,依旧保留对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s)、Biba、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以及其他所有的艺术家贵族时髦的欧洲颓废主义人士的热爱,他们的魂灵在过去数十年间将她的时装走秀挤得满满当当。

她的父母是华裔,在巴黎读书时相遇。他们当时无法回到中国,也因此看到了机遇之地在向他们招手。Anna在密歇根州的迪尔伯恩(Dearborn)出生长大。“我们是这里唯一的中国家庭。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在这点上把华裔的身份想得太特别了,与周围环境如此不同,”她说,“我想可能只是因为只有我们一家吧,我们是让人觉得新奇的,不算是种威胁。”

但只要他们到了另一个学区参加比赛,就一定会遭人戏弄。Sui现在好奇的是,她这种幼年就展露无遗的、能为自己创造另一个小宇宙的能力,或许也是她突出其外域特质的独特方式,“为了把自己定义在美国文化之外”。

父母希望她将来当医生。从6岁开始,她有了其它的想法。但Sui还在家里排行老二,夹在哥哥和弟弟中间。在典型的中国家庭的“优秀基因”遗传里,基本都轮不到她,于是就让她随着白日美梦去吧。这些美梦很强大,诞生于《16》杂志、《Seventeen》杂志、电影、摇滚明星和美如天仙的女友,还有电视、电视、电视……情景剧《小英雄》(Leave it to Beaver)还有作客《埃德·苏利文秀》的披头士乐队。这些集体回忆现在听起来好像虚构的远古神话。

她坚信美国神话传说,这也给了她成为美国梦想家的资格。很早的时候,她就读懂了时装的叙事力量,与她的亲密友人Steven Meisel(Meisel制造的影像足以使其成为时装界最迷人的神话叙述者)共同进行了造型大冒险。我想起了Sui的2005年春夏系列。当时维多利亚时期风格享受着所有的瞩目,这让她想到了美国。她展示的是牛仔的皮衣皮裤、印第安人的羽饰、复员的美国内战老兵的军装夹克、拓荒先锋女性的牧场半身裙、西部酒馆女郎的内衣。向西方电影致敬。

同样具有电影画面感的是2011年春夏系列,Terence Malick执导的《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也是她最爱的电影之一,还是一个很好的借口重塑月桂谷(Laurel Canyon)的女孩,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激励了洛杉矶1960年代晚期的摇滚神人,这个系列带有大量钩针编织、十字绣、刺绣、拖尾花边……庆祝西海岸精神的嬉皮风格手工艺。

Sui始终是一名同时活跃在美国东西海岸的时装幻想主义者。Gigi Hadid就为Sui的2017年春夏时装发布会担任开场模特,身穿与South Paradiso Leather商店合作制造的玫瑰贴花黑色皮革牛仔外套。这家加州公司继承了曾为Elvis、Jimi Hendrix、Janis Joplin量身定做了皮夹克的East West Musical Instruments公司。在开场前还有那些沙滩派对必备电影——和海滩男孩乐队——这对来自美国中西部女孩来说,是多么具有魔力啊。

Anna Sui 2005春夏系列

这种魔力偶尔会在她的系列中展现。这对一个在Stooges乐队和底特律乐队MC5的暗黑阴影中长大的华裔女孩,这种超脱现实的魅力不难理解。通过这种音乐流派帮助自己适应成人世界,Sui被她当年看的电影给吓怕了。但作为波普文化的图腾,它们的力量难以抵抗。

她曾经写道:“所有那些阳光、冲浪、金发美女、洁白牙齿背后隐藏的黑暗真相,吸引着我内心的扭曲暗面。”Meisel拍摄过身穿Sui的冲浪系列的“猫王”Elvis唯一后代Lisa Marie Presley。这就好像画完了一个圆:Elvis在阳光下被记录的时刻,最终被他个人的黑暗阴影掩盖。这位摄影师就是如此意识到了Sui在作品中的叙述力量。

Anna Sui身上或许流着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一脉相承的精神,这或许是个蛮有意思的观点,如果你也同意Sui和沃霍尔都是以局外人的眼光看美国的话。这样的话,你得站在有利的位置去获得一些对某地人们的看法。与她同时代来自世界各地的特别小孩一样,Sui也被沃霍尔还有他的Factory艺术小圈子吸引。她最终搬到纽约,希望能见见这样的人。她终于见到了沃霍尔,那是在一家夜店,她佩戴了足以让他认为她很有钱的珠宝首饰。于是他说,我想为你画肖像。但他对此事的兴趣在她表示自己付不起钱的时候也烟消云散。

沃霍尔欣赏讽刺中的讽刺,Sui也有同感。她回忆道:“我回头看给自己带来灵感的所有角色,比如预科生、高尔夫球手、民歌歌手、演艺女郎、牛仔女孩、Factory女孩——她们身上总带有稍微不那么在状态的东西。”

比如这个2003年春夏的高尔夫系列。Sui的参照点是Slim Aarons的美国主流社会群体(WASP)是光鲜形象:权力与特权、乡村俱乐部、小马俱乐部、带串珠装饰的高尔夫球杆和网球拍。但她还添加了她特有的扭曲、偏离中心的气质,用她的调查研究为其系列增添了一个个层次。

Sui坚持表示最喜欢的还是做研究。多年来,她还担负起了作为文化考古学家的责任,发掘出令人入迷的隐喻,比如匈牙利出生的嬉皮士设计师Eszter Haraszty的罂粟花图案、受到纽约针绣师Erica Wilson作品启发的三色堇图案。她甚至想办法找到了为马术比赛制作丝带的地方,定做了带有自己名字刺绣字样的丝带。最终走上T型台的更像是Wes Anderson世界里的WASP人群。

以多种常是难以察觉的方式,Anna Sui致力于延续美国工艺的生机。她的承诺,在她呼吁保护纽约城中不到一平方公里、却曾扮演美国时尚产业引擎的加门特区(Garment District)的广告中,展露非常直白。加门特区在寻找更低成本劳动力与生产的离岸外包风潮中被掏空,其衰落也敲响了所有曾为设计师提供服务的小型供应商们的丧钟。做花边的师傅、做扣子的师傅、做褶皱和刺绣的师傅,还有那些丰富的工艺经验将随着职业走到尽头的老师傅们——Sui认为与他们之中尽可能多的人会面是自己的使命。她尽可能地与他们合作,通常是将多年无人问津的某种面料或印花进行重新生产制作。

就将其称为对美国创意的的庆祝吧,不仅是对她众多创意影响来源的认可——那许许多多给予她灵感、独立独行的人——还有那些帮助她最终将系列成形的人们。创意与协作,多样性与实用主义,独立与激烈的个性,不受限制与自由:Ann Sui就是那个海报女孩,她代言的是一个更美好的机遇之地,不是现如今对全世界亮出白森森牙齿的国家。

(来源:B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