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圖為領隊機梯隊的空警-2000預警機和拉出彩煙的8架殲-10戰機。新華社記者朱崢攝。
文|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張立
“9.3”閱兵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15次閱兵。與此前14次閱兵不同,此次閱兵方隊編排首次按作戰體系編組,而不像以往國慶閱兵按陸海空或受閱方隊所在單位編排。這次閱兵展示的各種武器裝備以及受閱方隊的編排體現的意義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表明傳統的作戰正在發生變化。
此次閱兵,給人印象最為突出的是展示了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模式。空中梯隊中,由空警-2000攜8架殲-10出場很醒目地詮釋了這一模式。
空警-2000雖名為預警機,其實質為空中作戰中樞,或“空中指揮中心”,可在空中實現陸、海、空全程信息化資料鏈控制。換言之,這說明中國軍隊已具備信息化、聯合作戰的能力。
而除了使傳統的陸、海、空三維作戰模式更加成熟,“空軍”的作戰融合已越來越順應現代軍事裝備的發展和作戰模式的集成化趨勢。
“北斗”系統在這次閱兵中,全程提供了完整的“米秒”及位置回應技術支持。該系統是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定位信息系統,其精度、響應速度及響應質量,均代表了當今世界一流水平。它在作戰中的全面參與,無疑使作戰預警、監控、實施打擊,以及在時間響應、打擊準確度和質量方面,實現了代際性飛躍。同時,也喻示著現代化作戰模式的發展趨勢,即由陸、海、空三維作戰,轉向陸、海、空、天的一體化集成複合作戰模式。
9月3日,無人機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新華社記者殷剛攝。
此次閱兵展示的三款無人機,喻示著現代戰爭已經從傳統的人為操縱,向半人為,半無人操控、察打一體的戰術模式轉化。而轟-6K將過去中國的近域防衛或近海防衛,提升至中遠程防衛及超視距攻擊。
9月3日,反坦克導彈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新華社記者沈柏韓攝。
通過水陸兩用坦克、鷹擊系列導彈、海紅旗系列導彈,不難發現,近幾十年,中國軍隊從武器的單一對抗向體系化對抗方面實現了全面的突破性轉變。其中,顯示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紅旗-10反坦克導彈,技壓群芳,揭示了今後導彈的發展趨勢日益向隱身化、信息化轉變。
9月3日,反艦導彈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萬眾矚目的洲際導彈東風系列中,值得一提的是東風-21D反艦導彈。它是當今世界唯一針對大型艦隻的反艦導彈。據悉,一枚該導彈,足以使遊弋於東海、南海的數艘航母頃刻間喪失作戰能力。它的研發及列裝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揭示了中國裝備的研發理念已由以往的跟隨性戰略,轉向至掌握主導權,這也打亂了美國自我主導世界武器裝備格局的圖謀。
在洲際導彈發射車之後受閱的維修車、炊事車等後勤裝備,充分顯示了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為贏得現代化戰爭,裝備及後勤保障的重要性。
這次受閱的新裝備比例高達80%,這些裝備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程度都很高。由此可見,傳統的機械化裝備作戰模式,只有向信息化條件下的複合式作戰模式轉變,才能打贏當今的戰爭。因為,多維的信息化模式才能判斷戰略戰術趨勢,而這是XY軸的點線面信息所不能勝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