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能否突破2000亿天花板:频繁跨国并购引担忧

北京商报

text

【亞太日報訊】時隔六年,美的似乎并未忘記自己曾定下的2000億元銷售目標,不過,這一次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希望借助國際化來實現飛躍。在過去短短半年時間里,美的分別與日本東芝、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德國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庫卡集團達成收購協議,總金額超325億元,創下中國家電業連續海外并購新紀錄。有關專家指出,大規模的并購能在短時間內提高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并迅速打通日本和歐洲的市場銷路,但國際化不能拔苗助長,美的未來不僅需要整合消化收購的企業,還要實現自身從高性價比到高品質、高技術的轉變,而這并非易事。

國際化蛻變有點急

一向以穩健著稱的美的,今年上半年開啟了奔跑模式。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美的便同時應對三起跨國收購。

其中包括,6月30日,美的與東芝簽署了一份股權轉讓協議,最終以總額約514億日元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股份。6月29日,庫卡集團監事會及執行管理委員會達成一致意見,推薦庫卡集團股東接受美的要約收購,美的與庫卡集團簽署了《投資協議》。此前美的公告稱,若庫卡集團除MECCA以外的其他股東全部接受要約,按照要約價格為每股115歐元計算,本次收購價約為292億元。

僅這兩項收購涉及金額便高達325億元。而更早在6月21日,美的還與意大利著名的中央空調企業Clivet正式簽署協議,美的收購Clivet 80%的股權,至于具體金額,則尚未對外披露。

突然對三個國家的三家企業幾乎同時進行并購,美的的目的很明確。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營銷專家委員洪仕斌認為,收購東芝的目的是幫助美的進一步提升技術,獲取專利,同時借助東芝品牌打通日本乃至其他發達國家的銷路,與收購Clivet類似,目的是進軍歐洲市場。至于庫卡集團,則是與美的近年來所倡導的智能制造有關,美的希望通過入股庫卡集團快速提升自身在生產工藝環節的制造水平。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美的同時也希望借助國際收購來彌補自身技術上的欠缺,完成向高品質、高端化轉型。一直以來,美的作為國內三大白電巨頭之一,盡管規模在國內首屈一指,但是在產品層面,與格力的高品質、海爾的優質服務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格力電器(17.720, 0.00, 0.00%)創始人朱江洪此前也指出,家電產品要做好轉型升級,首先是要做好技術轉型升級,一個技術上已經落后的產品,無論制作、工藝再好,也得不到消費者的喜愛。

但是這樣的頻繁跨國并購,也引發了部分業內人士對美的發展的擔憂。有業內人士指出,從過去中國家電企業的并購案來說,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其次,往往在海外并購一家企業,企業都要面臨一段磨合期,在此期間企業經營往往會受到一定影響。美的同時對三個國家三家企業發起并購顯得過于激進,這樣會加大磨合難度。

2000億天花板難破

其實在美的發展歷史上,也曾有過激進的策略。早在2010年美的銷售接近1000億元時,美的便喊出“再造一個美的”計劃,定下2015年美的全年營收規模將實現2000億元的宏偉目標。結果這個計劃剛提出僅一年,美的便做出了大裁員的舉措。美的電器2011年財報顯示,員工僅剩下66497人,比上一年度減少32179人,裁員數量將近三成。

與裁員相呼應的則是美的在營收和凈利潤增速方面的放緩。2011年,美的營收增速從2010年的57.7%下滑至24.8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增速則由2010年的62.34%下滑至5.88%。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當時美的處于一種“大躍進”似的亢奮狀態中,所有的部門都想著加快投資、擴大規模,但是企業盈利卻在下滑,甚至有部分業務和項目出現虧損。正因為此次激進的市場策略,導致了美的在2012年8月做出重大管理層調整,創始人何享健“退位”,方洪波出任美的集團(28.650, 1.61, 5.95%)董事長,并同時擔任美的電器董事長和總裁。美的由此正式進入了職業經理人操盤時代。

雖然何享健在公司部門會議上曾表示自己退位的原因是,把經營權交給精力更充沛、更具國際化管理水平的職業經理人,能夠更好地運營公司。但有知情人士表示,這與何享健提出2015年實現2000億元銷售目標存在較大關系,希望通過換帥的方式讓美的重新尋求轉型。

2015年美的營業收入1384.41億元,也宣告了美的2000億元計劃告破。沖擊2000億元大關,不僅是美的失利,其實其老對手格力的進展也一直不順利。格力在2012年營收達到千億元時,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也曾表示,未來五年,格力電器爭取再增長1000億元,達到2000億元的年產值。在隨后的2013年、2014年,格力的確實現了年營收200億元的增長,但是到了2015年,格力營收卻降至977.45億元,同時格力也做了策略調整,放下年增長200億元營業收入的目標,但強調2018年營業收入達2000億元的目標不變。

海外并購并非簡單整合

前不久,海爾、格力、美的三大白電巨頭2015年財報相繼出爐。其中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為977.45億元,同比下降29.04%;海爾集團旗下青島海爾(10.360, 0.25, 2.47%)實現營業收入897.5億元,同比降低7.4%;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384.4億元,同比下降2.28%;但凈利潤達127億元,同比增長21%。

這也是國內三大白電巨頭首次營收全部同比下滑,這主要與近年來全球家電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整體增速下滑相關。不過相比之下,美的營收下滑最少,凈利潤實現了逆勢增長,且公司現金流高達700億元。也許正是因為手握如此巨額現金,才讓美的有了并購的底氣。

但在家電分析師梁振鵬看來,海外并購不是簡單的渠道、品類擴張。對于家電企業來說,收購無疑是進行海外布局最快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每一次并購都需要企業花時間和精力進行整合,使其能夠與企業自身業務實現補充和升級。

在家電行業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早在2004年,TCL收購法國最大的彩電企業湯姆遜后,便一度因為市場變化,使得原本發展勢頭大好的TCL陷入虧損的泥潭,用了十年時間才恢復元氣。

而美的這三項收購便存在與TCL類似的情況,那便是成本風險和財務風險。玉啟咨詢分析師李辰認為,美的收購東芝可能也會面臨此問題,首先在成本風險上,國內家電企業都在擁抱智能化,但日本家電企業則沒有,這便意味著東芝在技術上輸出可能更多會提供過時的老技術,同時東芝品牌在過去幾年里也一直被消耗,能夠給美的帶來多大作用也很難預料。財務風險方面,目前東芝正深陷虧損泥潭。東芝2015財年報告顯示,其主營業務營業利潤從上一財年的盈利1884億日元滑落至虧損7191億日元,而其中家電業務的營業虧損則高達1505億日元。

相關產業觀察家指出,全球家電市場發展瞬息萬變,整個市場環境早已發生變化,企業還想要和以往一樣實現爆發式的增長,機會已很小。在規模化快速提升停滯的前提下,企業更應該注重技術創新和健康發展。而對于美的來說,應避免“大躍進”式的增長再次出現,繼續保持清醒的頭腦是未來發展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