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習時代謀定大格局 新常態下範式轉變

大公網

text

【亞太日報訊】大公網消息,外媒多維新聞網日前再刊文,闡述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正在謀定的大格局與“新常態。文章認為,這一“新常態不管是放在世界政治結構變動的大背景下,還是從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漸次讓渡來看,都是兼具偶然性和必然性。與科學研究領域的範式轉變理論相關聯,中國政治格局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轉變也可被定義為一種範式的轉變,也就是習近平提出的“新常態。文章摘編如下:

作為中國建國後出生的第一代領導人,習近平似乎有意將其治國理政的理念進行提綱摯領的總結,且每一個看似簡約的總結背後總有不簡單的內核。繼中國夢和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即多維新聞率先提出並獲得官方認可的“第五個現代化)之後,“新常態一詞又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如果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之中國夢是最終目的,第五個現代化是前提,那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新常態,則無疑是具體實踐路徑。此一“新常態,不管是放在世界政治結構變動的大背景下,還是從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漸次讓渡來看,都是兼具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將其與科學研究領域的範式轉變理論關聯在一起,甚至不妨嚐試將中國政治格局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轉變定義為一種範式的轉變,也就是習近平提出的“新常態。

“新常態的中國化

尋根溯源,“新常態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裏安(Mohamed El-Erian)提出的。盡管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但“新常態最初的出現是局限於經濟領域的,在宏觀經濟領域被西方輿論普遍形容為危機之後經濟恢複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後危機時代,隨着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依然能保持一枝獨秀,越來越多的人士開始聚焦於“新常態這一概念,用以分析中國經濟。跳出經濟的框架,“新常態也有諸多引申義。比如打破舊狀態,形成新狀態;危機後形成於此前不同的新的正常狀態;打破道統和舊思維。凡此種種,遠比僅僅局限於經濟“新常態重要得多。

而習近平第一次提出“新常態,也大抵循着先經濟、後其他的既定路徑。只不過,習止步於經濟“新常態,引申出來的包括政治、外交、軍事、社會等方面的“新常態,則交由官方媒體通過輿論導向完成。今年5月上旬,習近平在河南調研視察時,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態這個概念。按照習的闡述,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隨後的7月29日,在於黨內外人士的一次座談會上,習再次用“新常態來定義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的運行態勢。

自此之後,官方媒體便開始不遺余力地為“新常態造勢,並借助宣傳平台不斷為其增補新內容。《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不斷在顯要位置刊登相關文章,討論主要還是集中在經濟層面。如《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失常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然與官方媒體的保守闡釋不同,外界賦予“新常態更多的延伸意義,一時間,“新常態成了一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裏裝。關注中國政治未來走向者,從中解讀出了政治“新常態,主要體現在改革和反腐不同於以往的變化;關注對外關係者,從中管窺出了習近平治下的外交“新常態,即從鄧時代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向“主動出擊,積極有為轉變;關注中國社會生態者,則更傾向於思維和觀念層面的“新常態……

將“新常態一詞拆解開來,何謂“新?何謂“常?何謂“態?所謂“新,是比照於“舊而言的。 《大學》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見,即便是“新,也不是恒久不變的,而是時時刻刻處於變化之中。當下的“新只是相對於之前的“舊才謂之新,時過境遷,或是放在不同情境下,“新又成為“更新意涵下的“舊,如此循環往複,未有始終。所謂“常,是與“非常相對應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所有人們認識到的和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概念,包括“新常態,都已經不是“常而是“非常。“常是一種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存在狀態,人們甚至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卻無不在其中,甚或參與其中。所謂“態,如習近平提出這一概念時所說的,即平常心態之中的“心態,是一種本真的回歸。將三個詞合在一起構成的“新常態,沒有固定的模型可言,借此用來解釋或是定義經濟、政治、外交等方方面面的變化,只具有暫時的有效性。換言之,如果對“新常態的理解僅僅局限於基礎層面的改變,不免有失偏頗。因為真正“新常態的形成,人們是意識不到它的存在的。好比只有當的身體的某個部位出現病症的時候,人們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一樣。而出現病症,意味着“非常態。中國當下,從官方到民間,之所以對“新常態趨之若鶩,也恰恰說明各方面有太多“非常態,被戳到了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