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AAA”信用評級下調 國際評級機構真的可信嗎?

新京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公司付費讓評級機構發行債務憑證級別,其結果是這些評級機構受惠於發行商,賺錢變成了他們的主要目的,評級倒顯得次要了。

受英國退歐影響,英鎊匯率跌至31年新低,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對脫歐後的英國情緒悲觀。面對英國政策框架的可預測度、穩定性和有效程度下降的風險,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和惠譽(Fitch Ratings)這兩家國際評級機構,將英國“AAA”的最高信用評級下調至“AA”級,顯示英國外部融資條件的惡化狀況。

惠譽認為,隨著英國企業推遲投資,並考慮改變法律和監管環境,短期內GDP增速將突然放緩。雖然尚不確定負面沖擊的程度,但已下調了之前對英國實際GDP的預測,2016年從1.9%降為1.6%,2017年和2018年分別從2.0%降至0.9%,令英國的經濟前景雪上加霜。

標準普爾和惠譽的信用評級,真就那麽合理嗎?也未必!

眾所周知,標準普爾、惠譽和穆迪(moody's ratings),是國際上頂級的“三巨頭信用評級機構”。1975年,這三家公司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可為“全國統計評級組織”。標準普爾主要為投資者提供信用評級、獨立分析研究、投資咨詢等服務,包括反映全球股市表現的標準普爾全球1200指數。

惠譽是“三巨頭”中規模最小的,其涵蓋的市場份額比標準普爾和穆迪少得多。惠譽的兩個總部分別設在紐約和倫敦,由約翰·惠譽於1913年創辦,經過多次與其他公司的收購和兼並,最終公司80%的股權由美國赫茲國際集團持有,法國公司FIMALAC SA控制了其余20%的股份。

通常來說,公司付費讓標準普爾和惠譽評估發行債務憑證級別,其結果是這些評級機構受惠於發行商,賺錢變成了他們的主要目的,評級倒顯得次要了。事實上,這個以“付費玩”為目標的模式,使他們的評級往往變得毫無意義。

之前有專家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部分原因,恰恰是標準普爾和其他評級機構造成的。因為從2007年開始,被標普賦予AAA(可用的最高等級)評級的擔保債務憑證(CDO),即意味著低風險。然而,標普把AAA的信用評級給予了風險最大的貸款池,當投資者購買了大量標有AAA的CDO之後,等於背負著驚人的損失而無法出售。

此外,有時“三巨頭”的評級是基於政治因素而並非健全的財務分析。比如2013年11月,標準普爾下調法國的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A,理由是因為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的政策將無法刺激經濟增長。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有類似的經驗教訓,並抱怨一旦被“三巨頭”降級,可能需要數年才能贏回AAA評級。因此2011年5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建議,要求“三巨頭”透露更多的有關信用評級的計算方法,加強內部監控以防止利益沖突。

總之,對於國際“三巨頭”的評級,僅供參考即可,不必太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