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7月進出口資料看上去這麼差?

华尔街见闻

text

【亚太日报讯】海關總署今天公佈了7月進出口情況,令很多分析師意外的是,當月的出口出現大跌,而6月還是正增長,進口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這份資料包告背後揭示出怎樣的經濟狀況?

1,基數效應下,出口被打回原形

“儘管我們多次提示經濟初步復蘇之後將大概率出現回踩與震盪,7月財新PMI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但外貿資料的低迷還是出乎我們的意料。”齊魯宏觀分析師羅文波稱。

他認為,7月出口大跌是由於去年7月出口增速出現脈衝式上升,本期資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數效應的拉低作用。

“上月出口同比好轉主要由於基數效應,本月去除基數效應後,出口被打回原型。”民生宏觀朱振鑫也提到。

去年6月,出口同比增長7.2%不及預期,去年7月出口同比大漲14.5%,遠超市場預期。

2,強勢人民幣之痛越來越明顯

不少評論都提及,出口增速下滑主要拖累來自美元走強帶動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尤其是對歐、日出口受匯率拖累明顯。

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任澤平點評稱,整體看,雖然全球經濟一直處在擴張狀態,但PMI指數顯示整體趨勢在放緩。美元強勢,導致美國出口廠商重點開發國內客戶。在前期歐日等貨幣大幅貶值背景下,強勢人民幣導致中國貿易條件惡化,對出口造成一定影響。

據其測算,7月中國對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出口同比為-1.3%、-12.3%、-13%、1.45%,比6月的12.0%、-3.4%、-6.0%、8.6%均有惡化。

從國別看,對美國出口降幅最大,歐盟次之,日本和東盟最小。主要受美元升值導致美國出口廠商轉為內銷及人民幣強勢的影響。

任澤平提到,為爭取SDR 5年評估一次的機會,人民幣匯率存在顯著高估。在下半年經濟L型3季度回檔的的情況下,維持強勢人民幣會犧牲出口部門的利益和帶來過度去工業化風險。進一步,中國原有的出口會轉移到他國。

本月的報告中,訂單轉移已經有所體現。7月的加工貿易下滑幅度大於一般貿易,任澤平認為,這跟訂單轉移有關。一般貿易出口由6月的7.1%降至7月的-5.8%;加工貿易由-6.2%降至-9.5%,與加工貿易出口訂單對匯率更敏感有關,成為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

3,進口恐繼續承壓

按美元計價,7月進口同比-8.1%,前值-6.1%,市場預期-8.0%。這與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回落以及國內需求依然疲軟密切相關。

在美元強勢的背景下,彭博大宗商品指數跌至十三年最低水準。在彭博追蹤的22種大宗商品中,有18種資產價格跌幅都達到或者超過了20%,進入技術性熊市。

累計來看,今年前7個月,我國對原油、糧食、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但鐵礦砂、煤、鋼材、銅材進口量減少,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

“在國內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的雙重壓力之下,企業仍以去原料庫存為主,同時疊加美元強勢下的生產性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原因,進口恐繼續承壓前行。” 朱振鑫提到。

4,下半年還需要靠基建和寬鬆

保出口需要改變人民幣強勢格局,但從目前來看,美聯儲今年加息幾乎已成定局,9月是重要的時間視窗,為應對資本外流壓力,人民幣貶值的空間有限。

朱振鑫認為,出口低迷,下半年需要對沖金融業萎縮的壓力還是只能靠基建。一是繼續貨幣寬鬆,方式上從加水過渡到加面,從短端轉向長端,PSL、再貸款可期。二是加快推進PPP等新融資模式,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滙豐經濟學家屈宏斌則稱,外需復蘇遙遙無期,經濟增長仍將要靠內需拉動,這意味著下半年寬鬆應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