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銀行業會是怎麼樣的?

華爾街見聞

text

【亞太日報訊】十年之後的銀行業將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面貌。許多傳統意義上的銀行如果希望屹立不倒的話,必須經歷顯著的脫媒化,亦或者做出前瞻性的業務模式調整。

科技改變一切

有關傳統銀行業分崩離析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類似Fintech的概念被視為銀行業的終結者。無論這種觀點是否正確還有待時間來驗證,但不可否認的是,銀行和資本市場許多方面已經受到了“外來者”的挑戰。新興產物/概念的最大後盾在於,科技創新的力量有可能改變傳統的一切。數以萬計的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崛起,全面滲透那些弱點百出的傳統機構。想像一下未來銀行業的情形:沒有銀行家的銀行、無需實體分支機構便能提供服務、無需存款便能放貸……

新模式:靈活、合作、開放

許多銀行和金融機構,尤其是那種規模龐大,結構複雜的公司,過去幾年已經在簡化他們的業務和運營模式。相較於傳統的方式,外包非核心業務不僅更簡單而且更便宜。

在新的組織架構下,員工很有可能非坐班制。這就意味著,形成一個統一的企業文化、保留企業的辨識性、並維持員工的忠誠度會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通過複雜的網路和工作網,銀行和第三方合作之間的關係會愈加緊密。這種延伸性的生態系統會帶來新多便利和潛在的風險。

品牌重要性和客戶體驗

用不了太長時間,銀行業也將面臨其他行業同樣的問題——品牌辨識度。金融危機以來,許多銀行依然未能擺脫之前的負面形象,市場對於銀行業的信任度也處於冰點。過去十多年來,銀行的品牌效應增長是最為緩慢的,這顯然和銀行業在經濟和社會體系中的重要性無法匹配。

未來銀行業勢必會面臨打造自身品牌和提升用戶體驗的歷史使命。只有更好的為客戶提供服務並獲得更多的客戶需求,銀行才有可能為客戶做到“量身定制”的服務。

全新的支付方式:區塊鏈、直接&無縫

作為支付和交易的重要媒介,銀行運作的方式將更為現代化。區塊鏈的橫空出世正在改變現有的格局。同時,移動端支付增長也在“逼迫”銀行做出角色調整。排媒現象對於銀行業的威脅是切實可見的。

可以明確的是,未來的支付系統會在持續不斷改進的科技推動下變得大為不同。未來五年內,區塊鏈將是最具有變革性意義的支付方式。到2020年,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私人支付系統交易量會大幅增長。Uber和區塊鏈技術的結合體——自動交換支付系統會在2025年成為現實。此外,由於交易變得更為直接和數字化,交易費用也會下降。當然銀行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還是毫無疑問的。

人工智慧主導交易

過去十年來,“無需交易員的交易”已經成為現實。演算法交易和交易所電子化令人類交易員的重要性不斷減弱。不過閃崩等情況的出現也證明,新的風險也在逐漸浮現。

自動化交易的發展和交易所清算系統的加速或令市場更有效率,不過這也會導致趨同性更加明顯。人類的角色重心將轉向構建演算法、投資決策、策略建議和客服服務。

適者生存

美國銀行業的歷史證明,脫媒化絕非一朝一夕。三十多年前,銀行在企業信貸中的占比一家獨大,而2014年銀行在企業信貸中的比例已經只有30%左右。這一趨勢總體而言是有益的,可以提升金融市場的深度,避免銀行業出現問題而導致經濟受到挫傷。

市場化信貸模式(批發信貸)的趨勢將不斷得到強化。金融機構可能通過“大魚吃小魚”的兼併或者與大型銀行合資的方式來努力確保自己的市場地位,銀行也會吞併一些做批發信貸及相關技術的(金融)機構,類似白標的合作方式也可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