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最台灣的故事”

APD NEWS

text

台灣作家吳念真。 資料圖片。

在台灣,他是家喻戶曉的“老先生;在大陸,很多人初識吳念真,還是因為電影——他曾與楊德昌、侯孝賢等導演掀起台灣新電影運動,他是電影《魯冰花》《戀戀風塵》《悲情城市》的編劇,先後五次獲得金馬獎最佳編劇、兩次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被稱為台灣“最會講故事的人。

16日晚,帶著《台灣念真情》一書,回歸作家身份的吳念真來到杭州,與大陸讀者分享“最台灣的故事。

台灣往事的“感性紀錄

“台灣念真情本是吳念真的第一檔電視節目,重播十餘載,那些不起眼的人物以及鄉鎮角落,依然能勾起人們的共鳴。而在《台灣念真情》這本為節目所記錄的“台灣筆記中,台灣傳統的面茶技藝、黥面文化、幾乎被人遺忘的東吉嶼、唱歌的恒春阿媽、呼喚記憶的米香老人、撿骨師的故事……有關台灣人的奮鬥史與平常日子,在書中娓娓道來,部分篇章更被選入台灣中學語文教材。

事實上,《台灣念真情》15年前就在台灣出版,直到近日才得以與大陸讀者見面。時光的流逝,讓吳念真對自己當初所寫的文字有了更複雜的感受。

“一方面,回溯以前寫的東西總會勾起很多回憶——書中很多人最後都成了我的終生好友,但有些人已經不在了;另一方面,這些文字也無意中成了台灣往事的一種感性紀錄。吳念真說。

三本書為大陸讀者打開一扇窗

與其說吳念真是台灣最會講故事的人,不如說他是最有故事的人。他坦言,自己最開始寫作是為了沖淡父親離世的痛苦。

吳念真出生在台灣著名礦區九份,父親因患上礦工的職業病矽肺,不堪病痛折磨選擇跳樓輕生。於是在他的短篇小說選集《特別的一天》中,描繪出了一個個大陸讀者所陌生的台灣面孔,講述著底層人們生活的艱辛、個體在社會洪流中的茫然與無助。

“我很懷念台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非常純樸而溫暖的狀態,平凡人的言語有時比作家的筆尖更讓人感動。於是,在散文集《這些人,那些事》中,吳念真寫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真情的朋友及台灣各個角落裏最真實的感動,為大陸讀者打開一扇了解台灣人、台灣事的獨特窗口。這本書,也讓他第一次登上大陸各大暢銷書排行榜。

吳念真透露,《台灣念真情》將是自己在大陸出版的最後一本書。在這本書裏,他教會讀者如何用一個小人物的視角看台灣、看世界。“比如,你去看每個地方的傳統菜市場——台灣的菜市場裏歐巴桑們高聲討價還價,而日本的主婦們則打扮精緻、理性交易。吳念真說,當你以一個小人物的視角去看世界,你才會真正理解什么是深入骨髓的人與人的情感。

“兩岸文化是彼此影響的

由於從事電影工作,吳念真有很多機會接觸大陸文化、電影界的人。他說,他深深記得1985年,兩岸的電影作品都在香港參加影展,因政治原因,兩岸電影人被禁止往來。“不過到了晚上,雙方的參展人都偷偷跑到對方的展映區看電影。在看了《城南舊事》《如意》《夕照街》等8部大陸電影后,吳念真發現,這些電影無論從觀念、敘事、節奏上都與台灣電影如此相似。“放映結束後,我和其他幾位台灣導演不約而同起立鼓掌。

二十多年後,吳念真很明顯地感受到大陸文化界的變化:“自由度大了,內容也更加豐富。當一個社會慢慢開放,看事情的方法、探討角度也更多樣化。

吳念真曾在《特別的一天》手書跋文:當在寫這些小說的時候,我無法想像有一天兩岸竟然可以如此緊密地聯繫,可以透過各種媒介甚至近距離的生活觀察和體驗去了解彼此。

吳念真認為,文化沒有誰給誰,誰佔領誰,而是雙向交流、彼此影響的。“只有通過生活中的近距離觀察,才能真正實現彼此的了解。了解是情感聯繫的重要開始,只有通過了解,很多隔閡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