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机构发现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这引发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和广西林业部门之间的一场口水战。
2020年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发布研究成果称,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研究显示穿山甲携带的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99%相似。此后在2月18日,香港大学管轶课题组与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课题组合作的研究在论文预印网站bioRxiv上发布,再次提出穿山甲很可能是新冠病毒从蝙蝠到人类的中间宿主。
管轶实验室发现,这些穿山甲冠状病毒序列与人感染的2019-nCoV序列相似性达到了85.5%-92.4%。这项研究先是收集了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间广西海关在反走私行动中查获的18个冷冻穿山甲的(肺,肠,血液)等43个组织样品,高通量测序显示43个样本中的6个(两个肺,两个肠,一个肺肠混合物,一个血液)存在冠状病毒。研究认为这是2019-nCoV相关冠状病毒的亚型。
对于这项新的研究进展,中国绿发会日前再次对曾在走私穿山甲身体中检测出病毒的广西林业部门提出质疑。
中国绿发会表示,广西林业局当初曾发现穿山甲带有高致病病毒,但并未依法报告,而且连续不断地以不同名义分别发往其他机构。“希望广西林业部门能够公开所有外发穿山甲的数据信息和依据,以及回收细节,这是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对界面新闻表示。
2017年8月17日,广西海警曾查获走私穿山甲34只,并移交原广西林业厅。该批穿山甲最后全部死亡,期间中国绿发会曾提出救助建议,均被原广西林业厅拒绝。此后,围绕穿山甲的救护信息公开等事宜,中国绿发会和广西林业主管部门之间展开了两年多的诉讼拉锯战。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3月29日,原广西林业厅就穿山甲死亡原因回复中国绿发会时透露,经权威机构检验,上述34只走私入境的穿山甲大多带有高致病病毒。
“广西林业局应该认真把所有穿山甲发出批次查一下,这些死亡的穿山甲都去哪了?处置路径能不能查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所以我们再次呼吁信息公开。”周晋峰表示。
对于中国绿发会的质疑,2月8日,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中心(简称“广西救护中心”)在广西林业局网站发布《还原广西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穿山甲有关真相》一文予以回应。
广西救护中心称,个别人和组织“无端质疑我中心收容救护的穿山甲携带有新型冠状病毒,我中心检测出病毒故意隐瞒不报并故意向全国其他地方扩散,涉嫌危害公共安全”。
该机构对相关言论感到非常不满并予以强烈谴责,“希望不要再散布不实言论,制造社会恐慌,给全国人民防控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添乱。”
2月21日,广西救护中心再次在广西林业局官网发布《关于预印本论文平台BioRxiv公布广西查获的马来穿山甲携带与2019-nCoV相关的冠状病毒的说明》。
这份说明称,管轶团队等研究论文中提到的样本是广西救护中心采集,样本来源于因肺炎、肠炎等原因死亡的多批次走私马来西亚穿山甲。但该穿山甲样本与网上炒作的“8·17”批次穿山甲为不同批次的个体,只是救护的时间有所重合,救护中心当初送检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些穿山甲是否被“8·17”批次所感染。
因为“8·17”批次穿山甲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血便和脱水症状,剖检主要为出血性肠炎,送检样本检测结果为细小病毒,与犬型细小病毒同源性极高,并与犬型细小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高度吻合。合作单位在“8·17”批次马来穿山甲及论文所提到的穿山甲中均大比例检出犬型细小病毒(非必须报告的疫病)。
广西救护中心还称,据论文作者反映,他们将余下的样本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在样本中发现多种病毒,比如冠状病毒、仙台病毒、轮状病毒等,因为冠状病毒在很多动物都存在有,在该机构提供的样本里出现频率仅有1/4左右,且跟SARS等具有传染人的冠状病毒相似度不高。
广西救护中心表示,造成“8·17”批次34只马来西亚穿山甲全部死亡的犬型细小病毒属于动物间高致病性病毒,并不是公众所理解的导致人兽共患的高致病性病毒。细小病毒是DNA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病毒,两者毫不相干。
相关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广西救护中心收容救护的穿山甲就携带有新型冠状病毒,与我救护中心对‘8·17’批次马来西亚穿山甲检测出高致病性病毒犬型细小病毒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更与当前全国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完全扯不上关系。”广西救护中心表示。
对于此间争议,广西省林业局一位曾参与穿山甲保护工作的知情人士日前告诉界面新闻,“我们对这个事情一直保持高度警惕。根据法律规定,外来物种进入国内都有很严格的检测规定和标准,其实就是担心会携带某种不明确的病毒等。”这位知情人士称,野生动物患上肺炎是常规现象,肺炎肯定是由病毒引发的,但具体是哪种病毒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