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恐龍可能既不熱血也不冷血

text

新華社華盛頓6月13日電(記者林小春)恐龍曾經統治地球超過1億年,但留存至今的只剩下化石,這使恐龍到底屬於熱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難有定論。美國一項新研究根據恐龍骨骼化石提出新觀點:恐龍既不熱血也不冷血,而是走了兩者之間的“中間路線”。

“大多數恐龍很有可能是中溫動物,”研究負責人、新墨西哥大學的約翰·格雷迪說,“今天,只有少數物種採用這種中間路線,比如產卵的針鼴或者大白鯊。”

這項研究13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格雷迪等人首次對動物生長速度與代謝速度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量化分析,並推廣應用於早已滅絕的恐龍。

一般而言,冷血動物代謝速度緩慢,會根據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調節體溫,熱量消耗較少,又被稱為變溫動物,鱷魚、蛇、青蛙是典型;熱血動物又叫恒溫動物,它們體溫能保持恒定,但需要為此消耗大量熱量,代謝速度較快,哺乳動物和鳥類是典型的熱血動物。

格雷迪等人比較了數百種動物的生長速度與能量消耗情況後發現,動物生長速度越快,所需能量越多,代謝速度越快。然後,他們又根據恐龍骨頭化石的生長年輪及大小,估算出恐龍的代謝速度,並得出結論,恐龍的代謝速度居於熱血動物與冷血動物的中間水準。與恐龍代謝速度相倣的現存動物除了針鼴和大白鯊,還有金槍魚、鼠鯊及棱皮龜等。

作為中溫動物,恐龍獲得了在遠古地球的生存優勢。一方面,它們比體形更大的冷血爬行動物跑得快,避免了被捕食;另一方面,它們又比體形相似的熱血哺乳動物吃得少。“想像一下一頭獅子有霸王龍那樣大小,儘管很可怕,但它會很快餓死,因為很難找到足夠的食物,”參與研究的新墨西哥大學教授費麗薩·史密斯說。

總之,“中間路線”為恐龍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從而成為地球中生代長時間的統治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