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棣:利差不公引發金融資源錯配

亚太日报

text

真實的市場借貸利差

【亞太日報特約作者 范棣】到2013年底,中國銀行系統的貸款余額大約是72萬億。其中地方政府各種債務平臺的借款至少有18萬億,國企貸款余額約35萬億,其它企業貸款約19萬億,在這19萬億貸款中,中小企業的貸款約為13萬億。

對應于上述的貸款種類,貸款利率的層級大致是:政府各種基建項目投資借款利率5-6%;國企貸款利率6-8%;其它貸款8-10%;中小企業貸款10-13%。如果一年期儲蓄存款平均利率是3.5%,由此相對應的存貸利差大致是:政府項目2%,國企3%,其它貸款5%,中小企業9%。上述分層級的利差在經過加權平均后,得到的加權平均利差是3.98%。也就是說,2013年中國商業銀行實際的平均借貸利差接近4%。

這個計算結構并非十分嚴謹,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并根據統計大數進行的推算。但它也并非不科學,畢竟這個推算是建立在真實的基本利率結構和貸款品種結構基礎上的。

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在參考國外利率模型基礎上,用實證方法計算我國銀行業的真實利差水平。趙旭(2009)借鑒Valverde & Fernandez(2007)的方法,估算了中國15家主要商業銀行1998—2006年的存貸利差、會計利差和邊際利差,他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商業銀行的實際利差簡單平均為3.91%.

趙旭和Valverde & Fernandez的利差實證模型和我們的經驗推斷得到的結論高度一致,換一句話說,我們從銀行實際借貸利率的經驗看,趙旭的結論是最接近實際貸款利差真相的數字。

如果中國銀行業的真實的存貸利差接近4%,這個水平就比同時期的國際同業的利差水平高。

我們按最保守的數字估計,就算我國銀行存貸利差比國際同業高1%,2013年底72萬億銀行貸款的1%,就是7200億人民幣。這個意思是什么?由于我國銀行業對利率的壟斷,僅2013年一年,就從大眾身上獲取了7200億人民幣的“壟斷的好處”。誰是這7200億人民幣“抽血”的負擔者?第一是存款儲蓄戶,他們本該得到更高的存款利息,第二是中小企業貸款戶,它們本該得到更低的貸款利息。是不是這個道理?

利差引發金融不公和效率錯配

我們已經知道,每個企業得到的銀行貸款利息是不同的,因此銀行業的借貸利差是一個平均的數字。我國銀行業的貸款利率及其存貸利差被平均化后,掩蓋了其背后的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同樣的公眾金融資源,不同對象使用的成本不同,政府和國企占用公眾存款資源最多,卻支付的成本最低,民企占用的公眾存款資源最少,卻支付的成本最高。

過去十幾年里,在社會流動性總量寬松的條件下,我國卻還時常出現市場資金緊張和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量資金被國企和地方政府占用所造成的。2009年以來,各級地方政府加上鐵路總公司的債務,總量應在18萬億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其他國有企業最近5年增加的貸款和債券余額,這個總量非常大,估計占新增社會融資總額的一半以上。再比如,2004-2012年,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貸款占比均在25%以上。其中,2012年貸款占比為28.6%,比全行業平均貸款占比(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合計)高15.8個百分點。

第二,由于國企借貸成本低,借貸容易,使得國有企業融資較多,負債率較高。國企占用信貸資源多,信貸使用效益卻較低,呈現逐年走低的趨向。

2013年末,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5.1%,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高7.3個百分點。2013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比2012年,提高了0.63個百分點,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比2012年,下降了0.03個百分點。再比如,2010年-2013年期間,國有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占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例均低于國有企業貸款占全部企業貸款的比例。兩者的差距從5.7個百分點擴大到8.2個百分點。在2013年,國有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占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例為38.3%,而國有企業貸款占全部企業貸款比例達46.5%。

第三,資金市場上壟斷程度越高的部門,資金產出效率越低。

以基建、房地產為主的第三產業,市場壟斷程度較高,效率較低,單位產出的資金密度遠高于自由競爭的私營部門。2013年,第三產業新增貸款占企業新增貸款的比例為66.1%,比上年高14.6個百分點,比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高20個百分點。2009-2013年,基礎設施行業和房地產開發新增貸款占各項貸款新增額之比分別為14.2%和22.4%,分別比同期基礎設施行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與GDP之比高6.6和16.7個百分點。

第四,總體上,貸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下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后,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信貸資源更多流向效率較低的行業和部門,導致貸款對經濟的拉動力下降。2003年-2007年,我國貸款的經濟增長彈性為0.73,即人民幣貸款增速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增速提高0.73個百分點。到了2008年-2013年期間,我國貸款的經濟增長彈性為0.47,即人民幣貸款增速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增速提高0.47個百分點。

利率平均化之下,我們看到的是資金平均使用的效率,我們看不到結構性的問題。當我們把平均化的利率及其利差拆分開來,看結構細節,我們不難看出我國利率制度中掩藏的金融不公,這個金融不公影響著國民經濟整體資金產出效益的提高。

作者:范棣博士,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智庫理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亞聯資本創始合伙人、銀票網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