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妹妹,你好啊,我听宋青说了,咱们的志愿军好姐妹又打了个胜仗,真为你高兴。加油啊,一定要听大夫的话好好治疗,希望早点儿听到你出院的好消息。”
正在说话的是军队前方专家组副组长宋青教授88岁的老母亲余奶奶,她是一位志愿军老兵。此刻,余奶奶在视频那头正在鼓励中部战区总医院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87岁的志愿军战士李奶奶,站在她身边的宋青也随着李奶奶向母亲挥手致意。
这个连线让两位老人都很激动,相互之间问起了60多年前彼此老部队的情况,说着说着,竟然还唱起了《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宋青看李奶奶越来越激动,呼吸速度在加快,赶紧打断了她们之间的对话。
“妈,您让李阿姨休息吧,等她好利索了您们再好好聊。”
“我不累,让我再说几句。”
李奶奶不愿意结束谈话,宋青就像哄小孩一样告诉她:“李阿姨,您得听话,治了这么久总算好转了,咱们可不能前功尽弃啊,等您彻底好了,喘得不这么厉害了,我让您们每天都视频,怎么样?”
李奶奶总算是同意了。
让两位年龄相仿的志愿军老兵,通过自己的微信建立起联系,把心情调适到最佳状态,积极配合接下来的治疗,这是宋青想出的新招数。
看着李奶奶一天天好转,这里的医护人员怎么也不相信,一个多月前的她基础病比较多加上年龄太大,感染新冠肺炎后症状非常严重。宋青看到她的第一眼立刻先调整了她的治疗方案,指出当前最关键的是给无创的高流量吸氧进行呼吸支持,同时加强心理疏导。
在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为重症患者章女士会诊时,宋青提出要上ECMO,主诊医生有些犹豫:“教授,之前很多一线医生反馈,有些危重症病人一插管或者一上ECMO就过去了,章女士是不是再等等。”宋青当场拍板:“必须上ECMO,听我的,再晚这个人可能就没了。”
现在,章女士早已痊愈出院,几天前还发来微信问宋青的地址,说要给她寄些武汉特产。李奶奶也在逐渐恢复,还有一名三月初命悬一线,宋青给她上了所有的支持手段后,当时全身插满管子的病人现在给宋青发来了在家做广播操的视频……到底经宋青之手会诊、抢救过多少病人,她已记不清了,但只要听到、看到他们从生死边缘到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痊愈出院,回归家庭,发来短信,这足以让宋青感到欣慰和自豪。
在自己亲手指导建立的ICU病房里,把一拨拨重病人集中到一起,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宋青才放心。每天陪着他们跟疫魔一起战斗,鼓励病人必须树立信心,才能打败敌人,宋青听到最多的就是“感谢宋军医,感谢所有的医生和护士”。这样褒奖的话无论说多少次,她什么时候听到,心里都一样温暖。虽然宋青是军队重症学界的领军人物,但她最喜欢的还是病人叫她“宋军医。”这样的非常时期,这样的特殊称呼,她感觉这就是自己战斗的源动力。
二
“我是为重症医学而生的。”
此话不假,熟悉宋青的人对她的直观印象就是率真、干练、热情、拼命。
2020年春节前,还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工作的宋青因为当地发热病人数量激增,她每天都要奔波在三亚的各个定点医院之间,指导输入性病例的诊治和抢救。大年三十,就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的当天,她接到了命令:立刻返京,原地待命。从大年初一下飞机回到北京这天起,宋青就像一个飞转的陀螺,一刻都没有停下来过。
先到有收治任务的第五医学中心进行会诊,接着就是和陈良安教授等专家对千里之外的中部战区总医院接收的危重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通过会诊,宋青对危重症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极为关注,得知前方救治设备和各种仪器极为缺乏,她立刻联系并自己购买了100台氧饱和仪捐给前方医院。需要会诊的重症病人不断增多,所有的病例都要立刻拿出救治意见来,模棱两可是万万不行的。关键时候,专家给出的方案也不能出错,救命的事儿不能有半点含糊,更不能绕弯路,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一旦发出去就不能回头。
一周多的时间里,天天盯着会诊屏幕的宋青更加心急如焚。去武汉的行李,从海南回来那天就已经收拾好了,确诊病例和危重症患者数字的急速攀升,让干了一辈子重症医学的她简直坐立难安。
“院长政委好!我再次向你们请战。这些天,我远程会诊了几十例危重症病人,从他们表现出的症状看,我认为一线急需呼吸、急诊、心脑血管和重症医学方面的专家。请求组织上立刻派我去吧,北京的专家还有很多,不差我一个,但武汉的重病人需要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救命的时候了,我必须去,请你们一定要批准!”
这已经是宋青第3次向组织请战了。此时,在武汉的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也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决定要成立前方专家组,集中优势力量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于是2月9日当晚,由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和宋青教授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的专家组正式成立,开始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驻扎的所有任务点位,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进行现地指导。
宋青,这位参加过数次急难险重任务的重症医学专家立刻投入战斗,开始了在这场阻击战中的奋力拼杀。
三
初到中部战区总医院,宋青立刻穿上防护服进了“红区”,挨个病房看病人。听医生介绍完重病人的情况后,她当场就建议:必须抓紧成立重症病房ICU,把重病人集中在一起救治,这样对危重症患者是最有利的。另外,还得抓紧培训医生护士,让他们掌握当前急需的重症治疗方法和急救操作技术。
医院的领导马上采纳了宋青的意见,坚决支持由她指导建立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ICU病房。但ICU病房除了要求空间必须够大外,还需要满足如通风换气、线路管道、氧源供应等很多严苛的条件。宋青就带着感染控制科主任满院子找,大半天下来,终于确定改建专门的ICU病房。
病房有了,但医生护士里没几个是搞专业的,医院很大一部分专业骨干在武汉疫情暴发的最早期,已经被抽调出去支援地方医院的救治工作了,那现在这个ICU怎么办?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宋青碰到难题时一贯的作风,尤其在救命这件事上,她从来不含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把专家们千里迢迢从各个地方调到武汉来,不就是来啃硬骨头的吗?
我来培训!
这个表态意味着,宋青肩上的压力和责任无形中倍增。有天晚上,宋青离开ICU病房,从“红区”出来,正好遇到要接班的内分泌科医生小朱。边换衣服,宋青边问她:“你是今天的值班医生?”小朱答到:“是的。”“那你会看呼吸机和ECMO吗?晚上重病人要有病情变化,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吧。”接着宋青立刻停下来,耐心地给小朱讲,晚上值班哪类问题是特别常见需要注意的,现在哪个病人最有可能会出现哪类情况,仪器的哪些数值到了哪个界限就是出情况了,应该怎么应对,宋青在最短的时间里,简明扼要地给小朱上了一课。
“没有时间讲大道理了,打仗的时候,就是实实在在地教方法,越直接越好,越简单越好。”
第二天一早进“红区”,宋青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小朱,问她昨晚的值班情况。小朱也兴奋地告诉宋青:“教授,我昨晚听您讲完,心里也不慌了,虽然出了点小情况,但我就按您跟我说的那样,处理得很好。我一直在想,我这个小医生实在是太幸运了,能跟您这样的大专家这么近地学,以后我当大专家也有希望了。”
“无论当哪个学科的专家,重症救治这一关都是要过的。”这是宋青在早交班会上反复强调的。
不止小朱医生有这样的感受,所有跟宋青一起工作的人,都能感觉到她对病人的关注心细如发,她对专业的热爱执着投入,对晚辈医生的传帮带也不惜余力。
“当我们还是年轻医生时,不就是这么被老专家们带过来的吗?医生的敬业和专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代代传承。所以我们前方专家组就是一面旗帜,我们怎么做,所有的医疗队员就会跟着怎么做,这既是责任,更是传承。”
从到武汉那天起,宋青就在会诊现场、专家组统筹安排的线上授课和危重症病例的讨论中,让很多不同学科的医生通过宋青的建设性意见,对重症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的同时,更直接应用到了一线医务人员的救治实践。
“重症医生必须来到床旁看病人,因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太快,前一分钟看到数据给出的意见,不如你掀开被子看看他的末梢循环,甚至皮温等,给你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最重要,看到病人,你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准确地捕捉到他下一分钟的变化”,这就是宋青为什么坚持要来一线,要进“红区”,每天要数次查房的主要原因。
带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宋青参与了中部战区总医院和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两个任务点位新冠患者ICU病房建设,和专家组成员们在最短时间里形成了专家共识,写进军队的两版诊疗方案。
四
ICU病房的医护人员都清楚地记得医院第一例上ECMO的患者抢救时的情形。这名患者原本可以通过气管插管来改善缺氧,但患者和家属的工作迟迟做不通,到了不得不插管的时候又发现不上ECMO不行了。宋青想方设法协调相关设备,凌晨四点,患者终于上了ECMO。
那晚站在病房外面的宋青,看着没有星星的夜空漆黑一片,她觉得自己几乎快要崩溃了。其实,这个病人的哪个环节她都可以说,我们已经尽力了,但作为一名干了一辈子重症医学的她怎么能放弃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个重症患者都有生还的可能,他们的背后都连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团圆,每个生命能否挽回也都和这场战“疫”的救治率与病亡率息息相关。每天向全国公布的一个个百分比和小数点,都是医务人员最大限度争取来的,放弃,怎么可能有最后的胜利。
从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ECMO的抢救、第一例俯卧位通气改善肺功能的现场教学中,宋青就告诉每名医护人员,千万不能等到病人意识没了再上手段,只要对病情恢复有帮助的都要尽力去做,她反复强调这些以保证重症医学领域的救治理念能让医护人员入脑入心。与宋青交流过的年轻医生,还被宋青灌输了很多观念。小梁医生的手机上就有宋青发来的一条微信:见到多重的病人,都不能轻易断言希望不大,这种暗示会传递给团队的其他人,会使大家在敌人面前懈怠,病人也会跟着投降,这个连锁反应一旦形成,仗还怎么打,病亡率又怎么能降低。
通过这次任务的历练和培训,宋青希望这些来自各个学科的医护人员都能成为掌握重症病人救治技术的骨干力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我们就是要通过自己全部的努力,让病人看到,让家属看到,医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军队的医疗队员不只是逆行者,更要做有担当有作为的逆行者。”
夜里十点,刚讲完课的宋青还要一一回复十几个病人的微信。除了要密切追踪这些病人的情况,她还要指导他们进行数值监测,直至彻底康复。对病人,她从不吝啬自己的时间,需要帮助她就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给病人,就像宋青给自己取的微信名字“风火轮”一样,有战斗的地方就有她不知疲倦的身影,永不停歇的脚步……(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