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開始季節性禁漁 專家呼籲延長禁漁期

text

新華社武漢4月1日電
題:長江開始季節性禁漁
專家呼籲應延長禁漁期

新華社記者黃豔
許鳳

4月1日,武漢漁民邵國慶將最後一批漁具搬上岸。此後3個月,他不再下長江捕魚。當天,中國內陸絕大多數河流、湖泊都正式進入禁漁期,主要包括長江、漢江、洞庭湖、湘江、鄱陽湖、巢湖、太湖等在內的長江流域、珠江流域。

禁漁期間,根據“江中無漁船、水中無漁具、市場無江魚”的要求,漁民們停止所有捕撈作業,一直持續到6月30日。此舉旨在讓漁業資源得到休養生息,因為4至6月期間正是長江、珠江、鄱陽湖、太湖等中國主要淡水流域魚類的產卵季節。

啟動禁漁,意味著漁民們都像邵國慶一樣,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在長江邊長大的邵國慶是武漢市新洲區雙柳漁業隊的漁民,家裏三代人都在長江裏以捕魚為生,見證了長江生態的變化。

“小時候一齣船,上午捕魚就夠了,下午就得去賣,因為船艙裝不下了。但是現在有時候兩三天都打不上一條一兩斤的魚。”42歲的邵國慶說,魚在變少、變小。禁漁期間,他計劃修補完漁船、漁具就外出打零工

中國的季節性禁漁制度始於2002年,已經連續啟動13年。負責禁漁期執法的新洲區漁政站站長曾吉清表示,禁漁效果還是明顯的,否則長江的漁業資源惡化得更快。

中國淡水魚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表示,長江生態一直遭遇多方面的致命威脅。酷捕濫撈、污染加劇、航運活動以及沿江工程建設等等,對生態系統帶來了不可逆的影響。上世紀末以來,長江漁業資源大幅減少,長江裏的白鱀豚、白鱘等5大珍稀水生動物已經難得一見,其他水生動物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漁業資源基因庫,生態保護已進入最危急關頭,禁漁期應該延長至十年,以拯救正在消失的生態。”曹文宣說。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介紹,以長江的四大家魚為例,某斷面監測數據顯示:四大家魚魚苗發生量從1997年的30多億尾減少至如今1億尾以下。

WWF(中國)淡水項目主任雷剛說:“禁漁期制度是緩解漁業資源枯竭的一項有力措施,這些年來比較明顯減緩了漁業資源的退化,但是階段性禁漁的保護效果有待科學評估。”

業內專家認為,階段性禁漁續不上“魚類生長鏈”。曹文宣介紹,禁漁期繁殖了,禁漁期結束是更加瘋狂的捕撈,結果魚苗還沒來得及長大就被捕撈了。

雷剛說:“目前,禁漁制度僅對捕撈時間和一些破壞性大的捕魚工具進行了限制。但是禁漁期以外的捕撈管理還有待完善:如捕撈量、捕撈規格、捕撈種類等缺乏科學規範,禁漁制度需要完善了,要跟上生態保護形勢。”

延長禁漁期不僅有必要,還是可行的。曹文宣說,10年正好有3到4個繁殖週期。如果得以實現,那麼十年後長江裏的水生物生態將得到完全改觀。

而且,人們並不用擔心沒有淡水魚吃。中國江豚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說,近年來,長江捕撈魚年產量不足10萬噸,相比年均2500萬噸以上的淡水魚產量,微乎其微。

不過,對邵國慶這樣的專業漁民來說,影響比較直接。“但是,這個問題可以解決。”曹文宣說,政府可以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將流域內的專業漁民轉化為沿江的魚類觀察員、保護員,一些年齡大的可以納入社會保障。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漁民已經放棄了“祖業”。邵國慶每年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外打零工,現在他計劃找份穩定的工作長期幹下去。他說,同村的年輕人已經很少捕魚了,都出去打工掙錢了。“只靠捕魚,已經維持不了好的生活,今年都過去3個月了,我們才收入四五千元。”

曾吉清說,他轄區的漁船這十年來只減不增,目前只有130條船,漁民中沒有一個40歲以下的,捕撈一年比一年蕭條。“我也覺得應該延長禁漁時間,給長江足夠的恢復時間。

中國新一屆政府為長江流域的發展描繪了新藍圖,提出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曹文宣希望,禁漁十年的建議能夠進入長江經濟帶的具體設想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