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李哲】當全球性政府“刺激潮風起雲湧時,不妨靜一靜重溫宏觀經濟學鼻祖凱恩斯的那句話:“從長期看,我們都會死的。
是選擇刺激一時、快活當下,還是堅持改革、忍痛前行?凱恩斯經濟學的短期與中長期矛盾,無疑對當下中國經濟轉型有重要借鑒意義。
雪藏兩年已久的“價格型降息終於出乎意料地被央行重拾了,是否標誌著貨幣政策就此轉向,有無數的猜測。不過,從近兩個月發改委大批數千億的刺激項目到此番非對稱降息,一條清晰可見的“穩增長路徑再次佔據了主導位置。
11月21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降息式的貨幣政策有用嗎?
上一輪降息是在2012年7月6日,當時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而對於此次非對稱降息,市場議論紛紛,樂觀之情溢於言表,降息直接利好房地產、股市更是廣泛看好,似乎中國經濟瞬間提振了。
也有人說,降息只是價格手段,沒有數量型工具“降准搭配的話,資金成本依然難以降低;還有人說,0.4與0.25差距如此大的“非對稱,主旨是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其表現為商業銀行的息差不斷縮小。
各方觀點總結來看就是,降息正逢其時且大大有益。緊隨其後,有預測還存在多次降息、降准的,還有言之鑿鑿稱之為貨幣寬鬆信號明確啟動,就是一句話,中國經濟有救了。
從整個宏觀經濟的現狀上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連續32個月負增長,“通縮的預期越來越強烈,甚至已經成為現實,這都成為此番降息的重要因素。
到底央行降息的目的是為了整個經濟全域還是為了救房地產、刺激股市?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明確了前者。
他認為,最近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一些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另外由於國際國內因素,通脹持續低於預期,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持續下行,存在著推高實際利率的壓力。適當下調利率,尤其是貸款利率,有利於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準,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
我們要承認,央行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降息是否奏效?甚至說即便有降准配合,雙管齊下是否有效?不得不說,有時候南轅北轍。從這幾年貨幣政策的使用上看,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小,其維繫的經濟週期越來越短,哪怕是今年所採取的定向措施,也在市場中影響乏力。
經濟週期如何選擇?
貨幣政策無用,這其實是個“老問題。從歷史週期來看,20世紀30年代的“羅斯福新政並沒有拯救美國經濟,反而使失業率越拉越大;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甚至一直延續至今的日本經濟,也刺激多次,包括當前所謂的“安倍經濟學,仍然沒有使日本走出泥潭;2008年這一輪的經濟危機,歐洲的刺激計畫目前看來也是失效,而當下維繫歐元區發展幾乎要靠“製造業德國。
貨幣政策既然長遠來看作用不大,但為什麼各國政府仍加足馬力不斷使用?
沒錯,這就印證了凱恩斯自己觀點的缺陷性,“長遠來看,我們都會死去,所以短期只要能維繫經濟不至於太壞,後面的事就與我無關了。
從現代經濟學上來看,經濟週期就像人會生病一樣,難以避免。當經濟週期來了,是一次性忍痛把它治好,還是打點興奮劑,慢慢把問題越拖越大,不同的選擇路徑,決定了對經濟影響的嚴重與微弱。
今日頑疾當反思2008年
反觀中國,08年的刺激政策出臺時,市場也幾乎是一致叫好,然而,今天就連當時的決策層也開始反思當時刺激政策。
銀監會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日前明確表示,2008年信貸投資的口徑超過13萬億。這之前一年的信貸投放也沒有超過5萬億的,所以一下子一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實際上當時中國出現了嚴重的貨幣信貸膨脹的問題。“這導致今天經濟當中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由此產生的,比如產能嚴重過剩,整體負債率大幅度攀升,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影子銀行、社會集資盛行,甚至在某些方面看起來亂象叢生,出現這樣的一個局面,這些問題都是跟當時實行巨額的刺激性政策相關的。大量的貸款當時那樣一種情況下很不審慎地投放出去,今天就變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或者潛在的不良資產,這個風險就由此而產生。
於學軍更指出,現在銀行業普遍不良反彈的壓力非常大,不管哪一個行,也不管哪一個地區,實際上現在銀行反映的不良問題遠遠沒有完全暴露,個別銀行還只是冰山一角。
銀監會公佈的前三季度銀行壞賬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不良貸款餘額7669億元,較上季度末增加725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16%,較上季度末上升0.08個百分點。而2013年,整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餘額不過5921億元,不良貸款率也才1.0%。
降息面臨“無米之炊
具體再談此次降息,其本質是希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這裡面必須要有兩個前提:
第一、中小企業的盈利情況是否好轉,是短期問題還是結構性難題?只有企業盈利好,銀行才願意放貸,這是基本邏輯,若盈利差,銀行盲目放貸,反而會把整個金融業拖垮,造成全面的經濟危機。
第二、銀行資金充裕,供給大於需求,價格才能下降,當現實的問題是銀行的存款也出現了多年難解的“整體下降,受表外理財產品的影響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衝擊,資金追逐更高的利息必然導致銀行業存儲外流,這時候對銀行來說,一方面放貸風險大,一方面錢又很稀缺,這時候銀行的“惜貸有其必然性,或者把信貸放給地方政府以及大企業,至少名義上的兜底都要比中小企業更安全。
有一銀行研究人士向《亞太日報》透露,各家行的佛山、東莞分行行長幾乎都換了一遍,珠三角的信用風險已經是懸於一線,有的銀行佛山分行100多億的規模,40億的不良,風險驚人。今年拼命捂報表還不太難看,明年可能“不良大爆發,明年則更無動力去放貸。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央行很多措施的初衷雖好,但往往與市場的邏輯產生衝突,最終可能“好心做壞事。
必須要認識到,貨幣並不產生價值,貨幣僅僅是起到資源配置的作用,如果用之不當,資源錯配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這一點,在近幾年的宏觀調控上已經相當明顯,降息沒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反而把房地產、一些體量巨大該死尚活的產能過剩行業不斷推延,改革機遇延誤,根本性的經濟轉型沒有實現。
說好的深化改革呢?
改革沒有浪漫曲,單純依賴於貨幣政策企望來拯救經濟困局,往往會放出錯誤的政策信號。歸根結底,經濟發展是需要人與企業的創造力,並最終以實際利潤來帶動整個社會的不斷發展。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言,週期性的經濟波動正是起因于創新過程的非連續性和非均衡性,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最終才是推動增長的長期動力。
這些年,中國經濟下滑越來越大,根本性的問題依然是改革跟進不夠,包括國企、土地市場、金融等要素市場的改革,所以只有進一步釋放活力,中國經濟的創新力才能不斷釋放。李克強總理也談到,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
我們不妨再回顧一下世界經濟史,“雷根經濟學以及“柴契爾經濟學都是通過整體性的配套改革拯經濟於危難而聞名於世的。其中有許多工具依然值得今天中國參考借鑒,比如支持市場自由競爭、降低稅收和公共開支、降低政府對企業經營的控制等。
當然,現在一些措施也正在試驗,比如自貿區等,但整體性的減稅仍有待進一步落實。這一點,就連中國當下最著名的企業家馬雲也指出,減稅是今天中國最需要做的事情。另外,像利率市場化方面,市場中呼籲已久的存款保險制度久久不能落地,這既無助于儲戶議價,也也無助於銀行競爭,更增大了政府兜底風險。
說到底,無論是降准還是降息,若沒有整體性的配套改革跟進,則猶如“無米之炊,越刺激,反而越加劇市場扭曲。當我們叫囂著說股市牛市以及房地產利好來臨之際,還是得認真思考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在哪?是虛擬炒作還是認真改革?這兩種不同路徑,決定了中國經濟長遠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