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流血衝突暫告結束

APD NEWS

text

11月21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左)出席在耶路撒冷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1日晚宣佈,以軍代號為“防衛之柱的軍事行動21日結束,停火協議於當地時間21日晚9時生效。他還強調,停火是以色列的正確選擇。新華社記者尹棟遜攝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停火是巴以雙方相互妥協以及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此次停火並沒有解決巴以之間的深層矛盾,停火能否得到徹底和持久的落實、巴以衝突的未來走向如何,仍有待觀察。

多重因素促成停火

21日達成的停火協議規定巴勒斯坦各武裝力量停止對以色列的一切敵對行動;停火實施24小時後,以色列應打開通往加沙地帶的口岸,允許人員和物資進入加沙。

巴以此次達成的停火,是雙方權衡利弊、討價還價、相互妥協的結果,也是埃及、美國等國家與聯合國、阿盟共同斡旋的結果。

首先,在以色列國內,民意並不支持政府升級軍事行動,這對尋求連任的以總理內塔尼亞胡構成壓力。調查表明,只有少數民眾支持出動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因為這意味著以軍可能會蒙受更多人員傷亡。在即將舉行議會選舉的前夕,內塔尼亞胡難以預測和掌控捲入地面戰可能帶來的後果。

國際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觀察家注意到,導致以色列克制出動地面部隊並開始考慮接受停火提議的,是以色列戰機18日轟炸加沙民居、打死一家11口人的事件。平民死傷畫面通過國際媒體的鏡頭傳遍全世界,對以色列國際形象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另外,美國總統奧巴馬雖然對以色列表示支持,但也稱不希望看到軍事行動升級。分析人士認為,內塔尼亞胡希望向即將開始新任期的奧巴馬示好,以修補因伊朗核問題而出現裂隙的以美關係。

其次,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彰顯軍事實力後也望“見好就收。視此次停火為“勝利的巴勒斯坦各武裝派別在此次衝突中充分展現了較2008年明顯增強的軍事實力。他們使用了射程更遠的新型火箭彈,多枚火箭彈還直接威脅了兩個重要城市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

另一方面,包括哈馬斯二號人物、“卡桑旅領導人賈巴裏在內的162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加沙大量基礎設施被毀,以及日益惡化的人道主義危機也促使哈馬斯不再戀戰,而是傾向於和解。

第三,多國領導人力促停火。埃及態度鮮明,積極斡旋,對巴以達成停火起到巨大作用。20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開始在耶路撒冷、拉姆安拉、開羅展開緊張斡旋,就停火協議與各方進行磋商。與此同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從19日開始也穿梭於耶路撒冷、拉姆安拉和開羅之間,與各方領導人進行會談。

停火協議難解巴以矛盾

停火協議達成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1日稱,如果停火失敗將會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有分析人士認為,內塔尼亞胡的表態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停火協議的脆弱。

此次達成的停火協議內容與以色列向加沙發動的“鑄鉛行動2009年結束後達成的非常相似。“鑄鉛行動之後,無論是雙方互發炮彈的局面,還是加沙被封鎖的局面,都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分析人士指出,協議未來能否長期得到實施留下疑問。

從某種程度上講,此輪衝突抬升了哈馬斯在巴各派中的地位,對主張和談的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和巴以和談前景造成一定損害。而內塔尼亞胡這次“前期聲勢浩大、後期匆忙停火的軍事行動是否令國內右翼選民滿意,尚難預知。

在這次衝突中,巴以之間反對佔領和維持佔領的根本矛盾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隨著哈馬斯武裝力量增強,可能帶來更多的流血衝突。從歷史來看,巴以衝突有時緩和,有時激烈,但由於其核心矛盾未獲解決,這一衝突未來還將長期存在,並一直威脅整個中東的安全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