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港珠澳大橋創下的世界之最

亞太日報

text

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合龍儀式在珠海舉行。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亞太日報訊】6月29日淩晨,隨著最後一個中跨鋼箱梁進入江海直達船航道橋合龍口,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宣告成功合龍。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集橋、島、隧道于一體,全長55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建設史上裏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有外媒甚至將其譽爲“當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下面亞太日報為您盤點港珠澳大橋在建設過程中創下的那些奇迹。

這是6月29日航拍的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合龍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世界首創橋-島-隧方案

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橋—島—隧集群的主體工程長約29.6公裏,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主體工程爲什麽不選擇全部橋梁或者全部隧道,而采用中國首例的橋-島-隧方案?

因為大橋靠近香港方向有一個重要的深水航道——伶仃洋航道,它是大型運輸船只在這片海域通行的唯一通道。為了保證航道暢通,橋梁要建幾個超過170來米高度的橋塔。但同時,香港、澳門、珠海、深圳等幾個機場的航空限高又不能超過120米。

大橋總設計師介紹稱,伶仃洋航道決定了港珠澳大橋“矮又矮不下來,高又不能太高”的情況。

因此綜合考慮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港珠澳大橋最終采取世界首創的6.7公裏長的海底隧道和22.9公裏長的跨海大橋的聯合方案。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2014年進行沉管安裝。圖/中國交通報

世界首條深埋式深水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隧道是世界首條深埋式深水沉管隧道。隧道由33節沉管組成,1節標准沉管長180m,高38m,寬11.4m,重約8萬噸,這和一艘中型航空母艦體重相當,沉管頂部面積有一個足球場大。

這樣的龐然大物要在深海下進行對接,要求誤差不得超過2厘米,并實現滴水不漏,安裝難度極其巨大。其中,有19節沉管的安裝水深超過40米。浮運安裝受所在海域的氣象、海浪、海潮等因素影響,每個月僅有兩個“窗口期”可以沉放安裝。被譽爲“深海之吻”的沉管對接,難度堪比“太空對接”。

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全景。資料圖

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包括兩個人工島。承建方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提出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用120個巨型鋼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到海底,然後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這種鎖定結構可以固定鋼桶裏填埋的泥沙,也不用移走海量的淤泥。

120個超大的圓鋼筒串起,形成隧道兩端的圓心島,每個圓鋼筒的直徑 22.5米,幾乎和籃球場一樣大,高度55米,相當于18層樓的高度,而重量達到550噸,相當于一架A380“空中客車”。

與傳統工藝相比,這項技術減少淤泥開挖量近千萬立方米,僅用半年多時間就完成兩個人工島的築造,節約建設工期兩年半,創造了世界工程的奇迹。

6月29日航拍的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合龍現場。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抗8級地震抵禦16級颱風 壽命120年

目前世界上的跨海大橋設計使用壽命普遍爲100年,而港珠澳大橋爲120年,並要求抗8級地震,抵禦16級台風。

此外,針對港珠澳大橋跨度大、地勢複雜的特殊工況,大橋建設者自主研制出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支座承載力約3000噸,好比爲港珠澳大橋抵抗16級台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安裝一枚“定海神針”。

目前,大橋主體橋梁順利合龍,大橋島隧工程已完成80%以上,橋面鋪裝、交通工程等後續施工將全面展開。建成後,珠海、香港、澳門將首次實現陸路對接,更將形成“一小時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