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談判:堪憐陳年吵 可歎成果少

text

2015年4月2日,在瑞士洛桑,伊核問題六國、歐盟和伊朗的代表準備發表共同聲明。新華社記者淩馨攝

【亞太日報訊】(新華國際用戶端王雅晨)開闢鴻蒙,詭譎中東。有人為大局考量,有人為霸權算計。需趁著這風雲變幻之世,捭闔斡旋之日,前景未明之時,將伊核大戲繼續上演 --------

一邊是六方團體,一邊是中東國家

若說無緣見

糾葛多年都是它

若說有轉機

如何談判僵持不下?

一個要制裁呀,

一個警惕核查,

遵守期限是水中撈月?

達成協議是鏡裡摘花?

想和平能抗住多少消耗,

怎禁得從秋延遲到冬,

又從春拖到夏!

6月30日趨趨將至,伊核問題仍然糾結不清。伊最高領袖23日表態長時間凍結核設施不可接受。此前伊朗多次表示,伊核問題談判應當根據需要延長時間,認為達成一個有利合理的協議比拘泥談判期限來的重要。相較于焦心等待的伊核問題六方、國際社會還有蠢蠢欲動的原油市場,其外顯態度夠淡然,其內核立場夠強硬。

今年4月2日,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及歐盟在瑞士洛桑發表共同聲明,就伊核問題達成框架性解決方案。然而,此後美伊兩國分別發佈共識內容相異的“共同行動計畫”,不禁引人猜想,貌合神離也?難解芥蒂也?

美伊雙方對達成最終協定都有著強烈意願。但是,雙方面對框架性解決方案中諸多關鍵概念存在不同解讀或表述,在制裁問題上也意見相左:伊朗要美國於全面協定簽署之日解除全部經濟、金融制裁,但美方表示,只能先“凍結”制裁,後“徹底解除”,前後得花數年功夫。

更有敏感話題標明雙方紅線——即“對伊朗核設施以及軍事據點進行搜查”,對此,伊朗堅決說不,而且是“永遠不”。美國不願妥協。美國務卿克裡強調,國際間的觀察員能夠進入伊朗相關設施對於各方達成協議來說,“至關重要”。

為了伊核談判,克裡外傷未愈便趕赴會場,只為這一場談判大戲能夠按照美方寫好的劇本落下帷幕,然而美伊各執一詞,如期收場近成癡夢。

核談僵局的原因僅僅在於時間緊迫?恐怕這只是結果而非原因——伊朗核談代表阿拉格希就認為,核談的瓶頸在於雙方缺乏互信。竊聽門的發生更是攪渾一潭原本就渾濁的深水,令談判各方愈加謹慎。

確實,對於奧巴馬和魯哈尼而言,伊核談判的成功不僅是中東秩序的重整,更是真金白銀的政績,是足夠硬實的權勢鞏固。也正因如此,各利益方在談判中刀光劍影錙銖必較,試圖最大限度地爭奪籌碼。而如今,博弈的平衡點沒找到,卻將討價還價扯成了緊崩欲斷的橡皮筋。

離我們不遠處的6月30日,是滿地雞毛還是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以一句判詞小窺大勢:願景強烈又何為?相峙之間初心違。展眼放湖海,流光飛逝把人催。

嗅覺靈敏的投資公司和海外投資者們甘冒談判破裂的風險,如鯊嗅血般地跟對佈局伊朗資本市場的大趨勢,國際原油市場亦時刻關注談判走向解讀出利好利空資訊。僵局抑或突圍?牽一髮而動全身,全球的政治和經濟金融界都在消化著這份忐忑與期待。

追溯伊核談判的源頭,伊朗於20世紀50 年代後期開始核能源研發,彼時核技術主要從美國及西方國家引進。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指責伊朗的核研發活動。

2003年2月,伊朗宣佈發現並成功提煉鈾,遙遙一呼引得國際矚目,美國側目。伊核問題正式浮出水面。在斡旋下,12月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協定書。

2006年伊核問題被提交安理會,聯合國先後通過多份制裁決議針對伊朗,伊核問題六國、法德英三國等團體分別和伊朗舉行多論對話與會談,仍然難解分歧,

繾綣不再,碎鏡難圓。伊朗與美國及眾西方國家,深壑從此日月累積,不復當初。

2013年8月魯哈尼上任,伊政府在伊核問題上更加務實和開放。日內瓦對話苦談數論,各方於11月達成階段性協定。

然而,鏖戰經年,尋求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各方,仍難掩分歧嚴重,談判期限延長至今年6月底。

而今回望,也許可以另一句判詞總結:堪憐陳年吵,可歎成果少,協定等到天荒,談判直到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