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莎·梅访华,北京武汉上海三站各有何看点?

亚太日报

text

短短三天,跨越三地,紧凑的安排足以让外界对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首次访华之行充满期待。今天,“梅姨”就将踏上中国国土。她能否在习主席2015年访英之后续写两国关系“黄金时代”的新篇?

四个“首次”贯穿访问

梅的此次访华,可以用四个“首次”来概括——这是中英宣布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双方首次举行总理年度会晤;是梅就任首相之后的首次访华;是她与丈夫菲利普·梅首次共同参与双边访问;也是她就任首相以来首次率领规模最大的贸易代表团出访。

梅的此次访华,也是行程充实、亮点纷呈的访问。她将到访北京、武汉和上海三个城市。除了同中方巩固政治共识之外,还将在多领域扩大同中方发展战略的对接,推动两国合作提质增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指出,特雷莎·梅此访是在英国脱欧背景下进行的。英国想尽量减少脱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振外部世界对它的信心。而英国脱欧之后,如何重新建构国家走向和外交方略,也是梅的主要关切。眼下,英国脱欧的负面因素显现,无论从国际信心还是中英贸易波动上都可见一斑。在此形势下,英国希望继续获得中方坚定支持,尤其通过“经贸重头戏”对冲脱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中英关系到了需要梳理成就、寻找问题、探索稳定发展路径的时候。2015年,尽管前任首相卡梅伦提出未来5年打造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但中英关系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英国脱欧影响,包括政治层面交流被迫中断等等。因此,利用梅访华的机会,中英通过高层引领将更好地增进共识,提高合作效率。

对于特雷莎·梅的访华,一些西方媒体投来异样目光。它们认为,相比前任首相卡梅伦,特雷莎·梅对华态度不够明朗,甚至显得有点冷淡。例子包括,梅就任首相后,先去了美国、印度和日本,访华之旅延宕了整整一年。而她上任后,中国投资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一度被搁置,也引起了外界对中英关系的猜测:中英“黄金时代”会在梅的手中褪色吗?

对此,崔洪建表示,纯粹把特雷莎·梅和卡梅伦做个人比较没有意义,因为执政环境和面对问题不一样。卡梅伦时期中英关系推进快、定位高,因为卡梅伦政府没什么包袱,也无需面对脱欧的大麻烦。当时英国的主要目标是提升自身地位,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在西方国家中较为超前,看到了亚投行等一系列中英合作机遇。但梅身处弱势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受到不少牵制,在欣克利角核电站等项目上不得不对国内其他政治势力让步。总而言之,限于梅所处的执政环境、设定的外交目标和拥有的政治资源,她或许难以在推进中英关系的幅度上比肩卡梅伦,但不意味着她不重视中英关系,一切还是取决于国家利益需要。

能否摘取“黄金果实”

在梅访华的成果预期方面,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说法,双方有望达成100多项贸易协议。报道称,首相率领的代表团将包括40多家企业、大学和贸易协会,其中包括阿斯顿·马丁公司、迈凯伦汽车公司以及诺顿摩托车公司等。“首相的飞机落地之后,‘黄金果实’也将随之落地,”英国媒体称。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梅的北京、武汉、上海行程将各有侧重点。

在政治中心北京,中英双方可能探讨如何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互利合作,共同打造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升级版。双方也可能聚焦一些具体的经贸安排。中国社科院欧洲问题专家田德文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当前英国处于“脱欧”转型期,对内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在调整。中国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双方在经贸领域存在共同的理念、立场、利益。在梅访华期间,中英双方可能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进行讨论。

具体而言,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英国仍然崇尚和坚持自由经济,中国企业需要借助英国规范、宽松、可靠的投资环境,增强它们的品牌价值或进行新的收购。与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有所不同,英国在金融、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这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扩展所亟须补齐的短板,从而为中英互利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在武汉,教育、人文、环保等领域合作将成为关注点。在英国看来,教育既是一项为本国创造就业机会的产业,也是一种提升软实力的手段。通过了解消费市场增长的华中地区,英国能更好地将教育产业合作布局到中国腹地。

在上海,中英金融合作将是一个看点。去年12月英国财长哈蒙德访华时,两国同意加快连接伦敦和上海证交所的“沪伦通”的最后准备工作,也同意着手研究中英债市互通的可行性,以及这两个司法辖区之间资金的相互认可。有消息称,中英即将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将包括伦敦与上海股市对接服务协议,英方希望以此推动本国乃至欧洲资金通过股市进入中国市场投资。

崔洪建指出,中英在扩大共同利益的同时,也有不少问题尚待磨合,尤其一些具体合作领域尚未完全对接。例如,中国对“一带一路”的预期和英国的想法如何更趋一致?中国虽然正以较大力度开放金融服务业,但英方在多大程度上能按照中方希望的方式进入?对于中国力推的跨境电子商务,英国能否接受,又是否会提供更好的市场条件?对于英方开拓中国市场增加贸易出口,两国经贸的互补性有多大,中国能否遂其心愿?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总而言之,梅的访问能否成功,取决于几点。”崔洪建说,“一是政治互信是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脱欧背景下,英国的外交显得不太有章法,急于得到眼前利益,这可能对中英关系是个考验。梅政府有没有一个对英国国家利益的长期考虑?第二,合作框架有待双方确认,尤其梅政府在多大程度接受‘一带一路’倡议,以什么形式接受?第三,面对欧洲大陆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态势,英国是否有独立判断,对中国保持开放,两国共同发挥政策优势?如果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可以说,梅的访问是次成功的访问。”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