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俄媒稱,近兩三年來,南中國海的小島、暗礁、環礁和淺灘吸引了巨大的注意力。直到最近,圍繞太平洋上的這些荒無人煙的群島展開了外交、信息和法律戰,不排除未來出現真正的戰鬥或至少是衝突的可能。
俄羅斯《獨立報》20日刊登《南中國海紛爭的起源——太平洋的軍事遊戲》一文稱,南中國海水域和島嶼的劃分問題由來已久。早在1948年,中國國民黨政府在發行的地圖中將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及其他島嶼標記爲中國的領土。這一版本的地圖還繪制了海域邊界——用斷續線標出了屬于中國的大片海域。該地圖之所以出現,是因爲西沙群島雖一度被日本占領,但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條款,日本投降後群島歸中國所有。如此繪制地圖,自然不會令所有人滿意。上世紀50年代,中國內戰剛剛平息、朝鮮戰爭爆發、北京和台北間幾度出現台海危機,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一些鄰國趁此機會擅自控制了附近島嶼。這一行爲在越南戰爭時期更加頻繁,當時一些西沙島嶼上出現了越南駐防軍,菲律賓人則登陸了南沙群島的一些島嶼。
文章稱,北京的反應是克制的——公開了能證明爭議領土歸屬的具有曆史根據的科學資料,外交官發出抗議照會或進行談判。中國幾乎與所有鄰國有過海陸領土糾紛。其中一些導致了動武。與之發生過衝突的有印度、蘇聯和越南。但大部分領土問題通過和平方式解決。
水域的劃分問題同樣取得了進展。中國和越南成功劃分了北部灣的邊界。2002年,中國和東盟在磋商近十年後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爲宣言》。這份文件清楚地說明,今後所有爭議應在直接牽涉其中的各方之間解決。
2009年,形勢發生了變化,在意識到中國的實力不斷增強和兩國至少在太平洋將構成競爭後,美國決定根據自己的條件達成協議。
2010年在河內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建議制定新的南中國海行爲准則,以代替2002年的文件,在此之前美國就毛遂自薦幫助解決爭議問題。美國在南中國海沒有領土,因此不參與《南海各方行爲宣言》,然而美國想充當的不是爭議中的一方,而是所有談判的仲裁者。當時希拉裏還提出了“國際社會”參與解決南中國海問題,意圖將爭議局勢交給實際上由美國控制的各個國際仲裁機構審議。
文章稱,爲回應中國的“不順從”,美國宣布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從戰略的文件內容和落實過程來看,美國認真長久地回歸遏華戰略。遏制的形式多樣——包括美國將約三分之二的武裝力量調遣至太平洋,以及在中國沿岸打造敵對鄰國鏈。
文章稱,任何行動都會引發對抗。中國加快建造航母和彈道導彈核潛艇,在一些南中國海島礁建築防禦工事並建造跑道和艦船停泊港口,這種行動的目的是衝破華盛頓匆忙建立的海上封鎖線。實際上,中國也在打造自己的所謂第一島鏈,在第一島鏈的掩護下中國意在防護被美國及其盟友的海軍威脅的戰略貿易線路。
東盟國家了解事態如此發展的危險性。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在6月初于新加坡舉行的香格裏拉對話會上發言,指出中國在南中國海島嶼爭端上有理有據,並呼籲東盟成員國不要指望美國的支持能使其在與中國的辯論中立場更強。他說:“我們想利用美國的力量,但我們反過來淪爲美國的一盤大棋中的棋子。如果美國靠得過近,將令所有人焦躁不安。”
菲律賓2013年向設在海牙的國際仲裁法庭提交的南中國海仲裁案宣判在即。中國事先宣布,不承認任何仲裁結果,因爲該法庭沒有管轄權。中國外交官完全有理由認爲,法庭不會作出公正的判決。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對菲律賓有利的判決將對中國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造成不小的道德損失。
文章稱,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很可能借口“保障通航自由”來更加頻繁出入中國控制島嶼的周邊水域,太平洋乃至整個世界的局勢終將更加動蕩和難以預測。然而美國未必會冒險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至少暫時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