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它!南海的不速常客:美军伯克级驱逐舰

亚太日报

text

扮演美军“搅局”南海“碰瓷专业户”的恰恰就是DDG-105“杜威”号驱逐舰。“杜威”号的名头不算响亮,但它却属于一个大名鼎鼎的家族——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宙斯盾”舰。

为什么总是“伯克”来出头?

主要原因是“伯克”确实全面又能干。装备高度智能化的伯克级驱逐舰具有对陆、对海、对空和反潜的全面作战能力,代表了美国海军驱逐舰的最高水平,无论“单挑”还是“群殴”,都是不二选择。

“伯克”首次全面采用隐形设计,首次装设核、生、化战“三防”过滤通风系统;装备“宙斯盾”系统,其SPY-1相控阵雷达,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探测掠海飞行的超低空目标;为了应对反舰导弹实施饱和攻击,Mk-41垂直发射系统也装备伯克级驱逐舰,提高了发射率;舰体承受攻击能力强,是二战后美国海军首先采用钢制船楼的驱逐舰,能在恶劣海况下保持高速航行;使用LM2500燃气轮机作为主要动力系统,拥有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美国海军也没有第二个选项!随着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全部退役,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严重老化,佩里级护卫舰也全部退役,考虑到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作为美国海军当前的主力战舰,“伯克家族”只得独挑大梁,除了要执行传统的作战任务外,还要担负航母护卫、反弹道导弹等任务。

为什么“伯克”一改再改?

伯克级驱逐舰是美国海军战略调整的产物,适应了美海军作战环境和任务的改变。

冷战时期,伯克级驱逐舰主要用于护航美国航母编队,抗击苏联海军“饱和攻击”,执行反潜和反舰作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战略重点调整为应对“地区冲突”,提出了“由海向陆”作战的新战略,企图以海上兵力对陆地打击来影响陆上战略形势的发展。因此,美海军要求新舰应具备防空反导、浅海反水雷和反潜、对陆打击等综合作战能力。为此,ⅡA型取消了“鱼叉”反舰导弹,增设了双直升机库,增加了防空导弹载量,并采用了诸如抗爆炸气浪冲击舱壁、先进的推进器装置、区域式配电系统、综合生存能力管理系统和光纤数据多路传输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

图为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近年来,在航母的护航舰型选择上,美国曾一度考虑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不过,目前美国海军已经认识到,由于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造价昂贵,用了太多新的技术,在未来作战中的效能尚且不能确定;而伯克级驱逐舰设计成熟,可执行防空、反导等多种任务,且造价低,具有很高的效费比。

因此,美国海军决定,把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伯克级建造和升级,遂于2008年决定重启伯克级驱逐舰生产线,研制更加先进的Ⅲ型,以在战时保护进入对方近海作战的美海军水面舰艇。

“伯克”的未来在哪里?

伯克级驱逐舰在当今世界驱逐舰设计和建造方面具有很强的全球示范作用。不过,时过境迁,伯克级驱逐舰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

最大的问题就是“伯克”过于追求全能化所带来的“全而不精”。当年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佩里级护卫舰+伯克级驱逐舰”这“四驾马车”纵横四海之时,有佩里级护卫舰专司反潜,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主打防空反导,什么都能干的“伯克”扮演的是一个中间角色。

但现在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和佩里级护卫舰全部退役,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不是被拆了卖废品,就是当成靶船击沉,剩余的也超期服役需要延寿升级。这些顶级装备弱化,必然要求“伯克”顶上来补位,于是就造成了一系列捉襟见肘的问题。

尽管现役最新ⅡA型的满载排水量已高达9238吨,但因为要容纳大量电子设备与武备系统,舰上可用空间还是不足。

舰上居住条件比较差,普通水兵还是三层铺,空间狭窄,半坐姿势都显困难,影响工作效率。续航能力弱。最核心的相控阵雷达已显老态。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是“宙斯盾”系统的核心,但是随着时代进步,现役伯克级驱逐舰装备的雷达远远落后于新一代的双波段相控阵雷达。

从目前来看,“伯克”挑不起美国海军的大梁。如果要恢复当年的多舰配套体制,美国海军急需新舰来填补空中和水下漏洞。如果硬要让“伯克”一力承担防空反潜等作战任务,那么未来的“伯克”应该发展成为类似濒海战斗舰的多能化平台,通过不同模块和任务包的“即插即用”,实现水面舰艇体系化。

图为韩国版“宙斯盾”舰世宗大王

当然,如果将其发展成一个综合平台,排水量肯定要增大,韩国版的“宙斯盾”舰世宗大王级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0290吨、日本版“宙斯盾”舰爱宕级达到10050吨,尺寸和吨位要比伯克级大的多。计划中的 Ⅲ型伯克级驱逐舰排水量也超过万吨。

也许正因为这一矛盾的心理,III型一拖再拖,现在的时间节点是首舰2019年下水,2023年服役。但能不能实现,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