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枪手向游客开枪,数十人死伤

APD NEWS

text

亚太日报 彭子佳

2025 年 4 月 22 日,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近年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四名蒙面枪手在喜马拉雅山区热门旅游胜地帕哈尔加姆镇附近的 Baisaran 草甸向游客近距离扫射,造成至少 26 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其中包括两名外国游客。这起袭击打破了该地区近年来相对平静的局势,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事发当日 15 时许,枪手从树林中突然冲出,使用自动步枪向正在草甸观光的游客密集扫射。目击者描述,袭击者专挑携带相机、身着冲锋衣的游客射击,现场瞬间陷入混乱,惨叫声与枪声交织。由于事发地位于海拔 2000 米的山顶草甸,车辆无法抵达,救援行动被迫通过徒步和直升机展开。印度警方在现场发现 24 具遗体,另有两人在送医途中因伤势过重死亡。

现场视频显示,印度军队携带重型装备徒步进入山区,医护人员用简易担架转运伤员。一名来自古吉拉特邦的幸存者回忆:“他们像狩猎一样追逐我们,我躲在岩石后亲眼看到三个人倒在血泊中。”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画面中,尸体散落在翠绿草甸上,与周围的雪山美景形成残酷对比。

印度总理莫迪紧急缩短对沙特的访问,誓言将肇事者 “绳之以法”。他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印度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不可动摇,我们将以更坚定的行动回应暴行。” 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已赶赴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主持召开紧急安全会议,宣布在全印范围内加强旅游景区安保。

国际社会迅速发声谴责。美国总统特朗普在 “真相社交” 平台表示 “美国坚定支持印度反恐”,俄罗斯总统普京对遇难者表示哀悼,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这是 “卑鄙的恐怖袭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特别指出:“任何针对平民的暴力都是不可接受的反人类罪行。”

此次袭击是克什米尔地区长期动荡的最新篇章。自 1947 年印巴分治以来,该地区已爆发三次战争和无数次武装冲突。尽管 2019 年印度取消克什米尔自治权后暴力活动有所减少,但分离主义势力仍持续活跃。2024 年 6 月,武装分子曾袭击印度教朝圣者巴士,造成 9 死 33 伤;2019 年的自杀式爆炸更导致 46 名印度士兵死亡,引发印巴跨境空袭。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袭击可能具有多重动机:一是通过制造国际影响迫使印度重启克什米尔地位谈判;二是报复印度近期在实控线附近的军事行动;三是破坏莫迪政府推动的 “克什米尔旅游振兴计划”——2024 年该地区游客量已恢复至 350 万人次,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

帕哈尔加姆镇素有 “印度的瑞士” 之称,其陡峭的雪山和清澈湖泊吸引着全球游客。但旅游业的繁荣与军事管制形成鲜明对比 —— 该地区常年驻扎 50 万印度士兵,检查站和铁丝网密布。此次袭击暴露了安保漏洞:尽管事发地位于军事管控区,枪手仍能携带武器潜入并实施大规模杀伤。

印度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需要通过旅游业提振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应对分离主义威胁。当地居民对安全措施不满情绪高涨,周三已爆发多场抗议活动,要求政府 “停止用子弹保护游客”。旅游从业者则担忧,此次事件可能导致游客量骤降,重蹈 2019 年自治权取消后的经济衰退覆辙。

目前,印度军队已封锁帕哈尔加姆周边区域,展开地毯式搜查。警方表示,袭击者可能来自跨境恐怖组织,但尚无任何团体宣称负责。历史上,“虔诚军” 等巴基斯坦境内组织曾多次在克什米尔发动袭击,但此次事件尚未发现直接关联证据。

国际社会呼吁印巴重启对话。中国外交部曾多次强调,克什米尔问题应通过双边协商解决。巴基斯坦外交部尚未正式回应此次袭击,但分析人士指出,巴方可能借此机会要求国际社会介入调解。

当救援直升机的轰鸣声回荡在雪山之间,克什米尔的血腥循环仍在继续。此次袭击不仅是对无辜生命的践踏,更是对地区稳定的严峻挑战。如何在反恐与和解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印度、巴基斯坦乃至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克什米尔的枪声不应成为常态,和平对话才是唯一出路。”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