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2014年互聯網產業熱詞盤點

text

【亞太日報訊】從年初紅包產品在微信朋友圈的迅速躥紅,到年末在北京超市裏排隊結帳的大爺大媽們學會問一句,“今天刷手機支付寶還繼續有優惠嗎?……2014年的中國互聯網產業,各種喧囂的背後,正在變得越來越接地氣。紐約時報中文網盤點了2014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熱詞。

【紅包】

2014年春節期間,騰訊針對微信支付推出一款名為“微信紅包的社交輕遊戲產品:綁定了銀行卡的實名好友間,通過微信群,一人如果發放現金紅包,其他人則可以分搶。此款簡單的互動遊戲,有效地幫助騰訊迅速普及了微信的移動支付工具。據騰訊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透露,在春節的九天時間中,就有800萬用戶分發了近4000萬個紅包,分享紅包的總金額達到4億元。

儘管微信對外一直宣稱這只是一款“無心插柳的產品,而另一家中國互聯網巨頭——阿裏巴巴卻為之心悸。騰訊起家於社交和遊戲類產品,阿裏則一直專注於線上零售產業,但2014年以來,雙方在針對移動互聯網的市場圈地大戰中,陷入越來越多的正面競爭。

首先是滴滴和快的兩款手機叫車軟體,在今年春天展開規模史無前例的“貼補大戰。這其中,獲得騰訊數輪融資支持的滴滴打車,在近三個月中擲出的補貼金額高達14億元人民幣,而快的打車則聯手阿裏巴巴,聲稱在這一輪大戰中補貼了至少6億美元。兩家公司用這樣的代價完成了行業洗牌、換來了過億的註冊用戶數,並不斷致力於用戶習慣的培養,但說到何時、以何種方式實現盈利的問題,答案依舊模糊不清。

12月17日,百度與美國的租車公司Uber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及事關6億美元的投資協議,幫助Uber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互聯網三巨頭“BAT終於在打車軟體大戰中聚齊。

【上市】

在媒體和投資人的眾星捧月之下,阿裏巴巴集團於今年9月完成了IPO,共籌得218億美元,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交易之一,超過了Facebook和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Motors)。

除了阿裏,中國另一家電子商務企業也在2014年完成了其醞釀多年的上市宏願:5月底,京東集團(NASDAQ:JD)正式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身為一家自營類電商的京東用多年來極低的毛利率得以換來“正品和“標準化物流服務兩大競爭優勢,從而逐漸坐穩江山。但要提高盈利能力,對京東來說並不樂觀。相比阿裏巴巴,京東的錢賺得要辛苦很多。

2014年12月11日,移動社交工具陌陌成為本年度最後一個完成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但不幸的是,上市僅四日後,便跌破13.50美元發行價。陌陌產品於2011年8月上線,公司創始人唐岩及核心團隊,主要來源於網易。在陌陌上市前一天,網易發佈聲明,唐岩在網易工作時存在不法行為,並因為個人作風問題被警方拘留。隨後,陌陌更新招股書,回應網易的聲明是惡意指控。

雪球財經創始人方三文指出,2014年中概上市算是一個小高潮,現在已達到上市體量的未上市公司已經不多了。

【創業】

2014年8月14日,身為“70後的IDG資本合夥人李豐,以一身立領POLO衫、高爾夫球鞋外加雙肩背包的打扮,出席一場媒體發佈會活動。其間,IDG資本宣佈設立1億美元規模的“IDG90後基金,用於支持90後的年輕創業者和圍繞90後生活方式的各類創業專案,而李豐則是這個投資團隊的負責人。

事實上,在此之前的一年中,該團隊已經投資了八個90後創業專案。包括DIY個人動畫頭像產品——臉萌,以及用於邊觀看邊吐槽的彈幕視頻產品——Bilibili(彈幕就是指用戶發佈的文字短評以滾動字幕或更高級的動畫模式,在視頻播放窗口內集中展示),都被視為是符合90後的娛樂趣味。

創新工廠,是另一家從兩三年前就開始關注年輕人消費和社交產品創業專案的天使投資機構。該機構合夥人汪華表示,主打“90後概念的創業專案,涉及O2O(onlinetooffline)的還比較少,更多的興趣則主要在“亞文化和社交產品領域。

創業環境的改善,從資金的角度,很大程度需歸功於始於2013年四季度的新一輪基金募集高峰。根據投資研究機構清科集團發佈的統計數據稱,今年前11個月,中國創業投資市場新增資本154.03億美元,同比增長141.5%;為2011年以後同期募集最高點,而期內發生的投資交易也達到1873起。

除了90後概念,很多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專案,也在2014年成功獲得融資。12月初,滴滴打車宣佈獲得新一輪高達7億美元的融資,該公司自稱這是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

本年度融資額超過1億元的專案還有很多。比如6月4日,以聚合並推送新聞資訊為主要業務的移動應用“今日頭條完成由紅杉資本領投、新浪微博跟投的總計1億美元的C輪融資。10月,專注於移動導購領域的口袋購物獲得由騰訊產業共贏基金領投的3.5億美元的E輪融資。

**【新官媒】

**

2014年7月,一個主要聚焦時政和觀點的全新互聯網媒體——澎湃新聞正式上線。彙聚了一流的人才資源和充沛資金,雖然澎湃並非是第一個尋找傳統媒體向互聯網轉型出路的新聞產品,但卻引發媒體同行的廣泛關注。澎湃的特殊性,在於它所改造的對象,其實是一家官媒身份的都市報。

9月,上海報業集團對外推出了另一個比澎湃在報導主題更偏商業化的新媒體產品——“介面。介面的創辦人是國內資本的媒體人何力。在此之前,何力曾出任《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週刊》和《財經》等知名傳統媒體的總編輯。雖然有著豐富的內容運營經驗,但這一次領導創立介面,何力在投資人那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12月初的一次活動上,他曾坦言,介面的活躍用戶數和閱讀量目前雖然保持了很不錯的漲勢,但面對投資人提出的業績里程碑仍有距離。為此,在產品上線僅僅兩個多月後,介面就在其原創團隊之外,向自媒體作者伸出了橄欖枝,這樣做的目的也很直接,就是為了用更有個人品牌影響力的作者和更豐富的內容,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成本的前提下為介面迅速聚集人氣。

旁觀介面的成長,其實可以看到,即使是拋開了官媒身份的庇佑去談一個更為純粹的媒體轉型的話題,媒體產品無論是從內容製作流程、還是商業化運營的基礎價值鏈條來看,放置於互聯網的環境下,都不得不面臨一場痛苦的解構和重構過程。而這當中,也不乏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由積怨所引發的正面爭論。最突出的例子,當屬都市類媒體《新京報》在6月初以報紙社論的形式,稱今日頭條的新聞轉發功能屬於未經授權的侵權行為。在此之前,這款深深刺痛媒體主行的新聞聚合推送產品,剛剛宣佈完成其C輪融資、時下估值已達到5億美元——而這幾乎是一個令眾多依靠民營資本運營多年的傳統媒體從未敢奢望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