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力戰“政令不出中南海”

聯合早報

text

中南海是中國政治生活的心臟。 圖/中新社。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韓詠紅觀點文章《中國力戰“政令不出中南海》,文章稱,中國新一屆政府正對國務院政策淪為“空標頭檔強烈不滿,決心戰勝“政令不出中南海。摘編如下:

八個督察組將兵分兩路,進駐地方和中央部委各四個,督查期從6月25日至7月5日,同時還要邀請獨立專業的協力廠商進行評估,國務院也將通過中國政府網等,以問卷調查方式收集群眾意見。

中國國務院這次開出了“明賬,凸顯中央施政首重改革與民生,力爭以改革和民生工程來推動經濟增長。19個重點督查領域中,排在首三位的是簡政放權、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其他督查重點還包括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養老和健康服務業,資訊消費,金融小微企業和“三農等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

其實,自5月底以來,國務院下轄的中國政府網,就不斷放出消息,透露總理李克強對國務院政策淪為“空標頭檔的強烈不滿,李克強還罕見地重話斥責官員“尸位素餐,“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5月30日這天,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展開全面督查,6月6日發出通知,本週一(9日)開始動員。

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央督察組未到,有的省份已急急忙忙提前自查自糾。過程中,某地發改委坦承,他們涉及的主要政策——棚戶區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沒有什麼進步。

事實上,“政令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個說法在中國由來已久,算不上新聞。但李克強重話怒斥官員卻包含了新信息:一是間接承認了轉變政府職能的目標,一年來不太成功,改革陷入僵局;二是表明李克強本人拒絕“為官不為,決心戰勝“政令不出中南海。

不過,如前所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現象在中國確實由來已久,封建王朝時代人們所說的“天高皇帝遠,正是“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前身。

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中國學者也做過深入分析, 最主要是中國規模龐大(學者吳稼祥形容中國是“超大規模國家),中央與地方、官民資訊不對稱,以及複雜利益格局作梗。 因為國家規模龐大,資訊不暢,再有利益集團從中阻撓,中央政令傳達到地方難免力度層層遞減,權威逐層損耗。這個模式在歷史上發揮了正面作用,在古代,中央政府強大的時候,往往也是中國國力昌盛,行政高效的時期,其缺點是可持續性不足,這點可以從歷代王朝興替怪圈中得到證明。

總體而言,改革措施與惠民政策不出中南海,地方部門推諉扯皮,利益集團阻撓改革,這是絕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現象。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不少情況下,中央的改革措施落不了地,也因為中央政令與地方現實水土不服,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簡而言之,在批評“政令不出中南海時,也要考慮到政令是不是“好政令和“清楚的政令。在評論“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時候,一個習慣思維是將中央與地方視為對立的兩面。事實上, 人們不應該把地方政府妖魔化,中國30多年的改革經驗顯示,地方創新一直是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權威與地方積極性,兩者缺一不可。 這兩者的結合,才是改革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