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早报(3.30)

亚太日报

text

1.人民日报:“共享用工”,未来可期。

工用.jpg

掌勺的做起了生鲜分拣,房地产销售送起了快递,酒店领班成为日化厂工人……疫情期间,不少劳动者来了一次“跨界”尝试,让“共享员工”成为网络热词。

“共享用工”这一“权宜之计”能否成为“长久之策”,引发热议。客观来看,疫情结束后,一对一借调员工很难同时满足合作双方的用工需求。但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说,“共享用工”从广义上说就是一个人为多家单位服务。针对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及企业非必要岗位、阶段性人才需求,“共享员工”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于具备跨行业工作能力的劳动者,不妨给予更大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加弹性地安排工作、创造更多财富。

推动“共享用工”模式行稳致远,需要及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共享用工”涉及的法律问题为例,相关部门已明确,原用人单位与“共享员工”的劳动关系不变更,并应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权益。但针对员工给企业造成损失谁赔付、出现工伤谁负责等潜在争议,以及员工、原单位与合作单位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仍有待从制度层面予以厘清,让“共享用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2.工信部:截至3月26日 我国5G手机出货量超2600万部。

5g.jpg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今天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钢铁、电子行业复岗率均超过90%,纺织、机械、轻工等在70-90%之间。在高新技术上,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消费升级类产品以及半导体分立器件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速保持逆势增长。截至3月26日,我国5G手机产品类型76款,累计出货量超过2600万部,其中2020年出货量1300余万部。


3.海淘、外贸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跨境电商主动化危为机。

危机.jpg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多国在出入境、物流、海关监管等方面监管趋严,跨境电商行业迎来大考。同时,当人们“宅”在家里,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进口消费走向更加常态化。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3.4%。今年2月,天猫国际、京东国际、考拉海购等进口跨境电商平台订单大增。

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降低企业负担、促进复工复产。海关加快清关、检验速度,商务部出台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举措,对促进跨境电商长远发展提供支撑。疫情之下,跨境电商能否化疫情之“危”为发展之“机”?


4.浙江嘉兴发放2亿元电子消费券提振经济。

x消费券.jpg

江省嘉兴市政府3月29日晚宣布,为进一步促进消费,加快经济全面复苏,向市民发放总值2亿元电子消费券,其中1.5亿元可通过微信支付抵扣,可用于美食、旅游、健身、书店、智慧生活以及汽车等指定商家。

据了解,申领活动将从3月底持续至4月底,共进行6轮申领。首轮投放30万份消费券。全体在嘉人员都可通过指定微信公众号进行申领。


5.美政府使用iPhone等手机隐私位置数据,监控新冠病毒期间人员流动。

美政府.jpg

据外媒报道,美国政府官员正在使用来自移动广告行业的手机位置数据(而非运营商本身的数据)来跟踪美国人在冠状病毒爆发期间的活动,CDC和和地方政府已经收到了有关地区人员的手机数据。

该报道称,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政府门户网站,其中包含来自全国约500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帮助确定人们遵守居家隔离的情况。比如,研究人员发现大量人聚集在纽约市的一个公园,并通知了地方当局。

编辑 数字经济智库助理研究员 宋恒宇/亚太日报 钟倩

(来源:数字经济智库、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