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銅鼓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

text

新華社南寧5月25日電(記者程群

熊茜超

單儒超)“這是一面公元1世紀的銅鼓,可以看到銅鼓面上有羽人舞蹈、祭祀、捕魚等寫實畫面,這是銅鼓發展成熟期,這個時期的銅鼓裝飾比較華麗。”在廣西民族博物館的銅鼓展廳裏,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趙媛媛指著一面“石寨山型銅鼓”說,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1世紀,中國雲南、廣西和越南北部都成為當時銅鼓的主要流行地區。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銅鼓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銅鼓文化。

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原理事長蔣廷瑜說,銅鼓是遠古時期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之一,就目前所知,越南、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8國都曾經鑄造或使用過銅鼓,有的國家、有些民族至今還在使用銅鼓。

專家研究表明,東南亞銅鼓產生的年代約是東南亞原始社會後期,其銅鼓上的太陽紋、鳥紋、羽人紋等主要紋飾與中國南方銅鼓的紋飾十分相似或相同,這說明在新石器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民族就已經有了交流和往來。

“不同時期,銅鼓的作用和功能並不一樣。”趙媛媛說,在有的歷史時期,銅鼓是祭祀樂器和權力標誌;在有的歷史時期,銅鼓是財富的象徵,在民間婚嫁、節慶中發揮娛樂的功能。

今年60多歲的陳耀靈是廣西東蘭縣享有盛名的“鼓王”,他收藏的銅鼓多達百餘面,是目前中國個人收藏銅鼓最多的人。在陳耀靈的眼中,每一面銅鼓都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民族史。

以銅鼓為“媒”,廣西東蘭縣舉辦了國際銅鼓文化旅遊節,通過挖掘和弘揚銅鼓文化,促進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河池市副市長黎麗說:“我們希望以銅鼓文化傳承歷史,在中國及東南亞形成超國界文化圈,搭建國際化的交往與合作平臺,促進雙方合作交流。”

如今,銅鼓文化開始更多地呈現在舞臺上,國際民歌節、大型東南亞風情舞臺劇等演出中已能頻頻見到銅鼓的身影。

“銅鼓文化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漫長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所創造出的共同財富。”廣西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趙明龍說,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變遷的銅鼓文化,必將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