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治理 中國瓶頸在哪

新华国际

text

【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導,大數據,不是想用就能用。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對突發的公共安全事件中大數據的分析能力還有待提高,大數據這一“富礦還未真正開啟。

4大數據問題制約發展

主要瓶頸包括:數據存儲量不夠、數據共用度不高、數據分析力不強、數據傳播能力薄弱等等。這些問題正在制約著大數據應用於社會治理。

首先,數據存儲量不夠。例如,上海公車乘客下車不用刷卡,所以從技術上就很難知道公交站點即時人流量;對於像公園、景區等人流量較大的區域,可供市民行走的面積也不清楚,因為還要剔除景觀、綠化帶的面積。

其次,數據共用度不高。目前各個部門擁“數自重的情況還很嚴重。一位內部人士表示,這些數據對於部門不僅涉及到安全,甚至與利益直接掛鉤。例如公交公司此前就不樂意共用客流數據,因為客流數據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這可能會影響政府相關補貼的增減。

“數據割裂的狀況下是無法完成大數據治理的。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說,以外灘踩踏為例,交通部門及運營商能掌握人流聚集情況,而百度、騰訊等公司能通過用戶搜索知道聚集原因,綜合這些資訊才能對人群走向及規模做出完整的判斷。

第三,數據分析力不強。何承說,大數據可以提出預警,但是預警值還需要專業部門提出。在世博會期間人群聚集達30萬人是正常的,而在外灘聚集30萬人可能就是危險的,而這個“預警閾值還需要靠專業人士給出,光靠技術人員是無法提供的。例如在一些公共景區的管理中,規定室外空間超過0.75平方米/人時,就要採取限流措施,但“0.75這個值的判斷需要進行系統的評估和研究。

“就算我們拿到了大量的數據,也不一定知道怎麼使用。上海交通大學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之儉說,我們的模型還不夠強大、處理手段還比較單一,多維數據傳遞了很多資訊,而我們只能不斷過濾,最終只會讓預測的風險出現更多誤差。“這就好比三維空間的人無法理解四維空間的資訊一樣,到了閾值再做預警就晚了。

第四,數據傳播手段單一。比如美國有一整套“緊急預警系統:採用專網、廣播、商業通信、社交網路等工具發佈預警資訊,“立體化地對公眾進行資訊播報,確保災害、避難等有效資訊能及時傳達。據介紹,這一系統將在可能發生洪水、颶風、沙塵暴和暴風雪時通過一些相容的智能手機發送警告資訊,不過它對發送的地區、手機型號、字元數量都有一定的限制,但常用的手機型號都是可以相容的。對於無法立刻觀看電視或收聽廣播的人而言,這種資訊管道顯得至關重要。而這種數據傳播的系統,我們也非常缺乏。

如何提高大數據治理能力?政府民間需通力合作

如何提高大數據治理能力?專家認為,應利用手機或移動終端,建立“大數據模型分析並預測風險;通過基於數據資源體系的公共安全數據資源管理平臺,對城市運行中有關公共安全的數據進行採集、整合、加工;通過一些特定的交通、人流、氣象等資訊,梳理城市運行體征,為城市運行安全監測、綜合分析、預警預測、輔助決策等提供服務,最終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準。

首先,政府需要搭建開放平臺,這是大數據治理的基礎。例如,貴陽市即將在全城布點無線WiFi,並且將WiFi裏產生的數據無償向社會開放,這就是政府開放的積極探索。

其次,政府利用購買服務等方式整合多方數據,共同挖掘數據價值。

具體途徑一,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百度研究院大數據實驗室專家表示,百度作為互聯網企業,掌握了大量搜索、地圖等即時資訊,但是這些數據如何用於社會治理,還需政府主動作為、提出需求。

具體途徑二,與通信運營商合作。通信運營商手中掌握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但這些數據遠沒有被充分利用。如果運營商數據利用得當,不僅可以預測人流量,預警公共事件,而且可以輔助城市規劃、確定公交線路等,這也將提升城市治理水準。

第三,大數據治理還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例如,百度雖然掌握了大量數據,但其中也涉及用戶的個人隱私,怎樣使用才算合法現在還不明確。如果要與政府展開合作,也需要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因此相關法律需要進一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