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投| 去留之間,如何重構共識?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韓梁)一段時間以來,脫歐公投在英國乃至歐洲範圍內絕對算得上高頻熱詞。圍繞英國是否留在歐盟的公共討論早已超出媒體範疇,延伸至學術機構、大學校園、民間團體、社交網絡等種種現實和虛擬空間。去超市購物時,兩個店員在聊支持公投去留雙方的民調結果;演唱會結束後,身後歌迷沒有分享觀感,倒是熱火朝天預測起公投結果;倫敦街頭,陌生人打招呼有時也從聊天氣變成了“你支持去還是留?”

6月21日,在英國倫敦,“留歐”派在特拉法加廣場舉行集會,支持英國繼續留在歐盟。新華社記者韓岩攝

公投為何火熱?

形成眼下這場公共討論熱潮的原因,大概主要有三個。第一,公投結果由所有人決定,最終結果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民眾參與意識格外高。第二,截至公投前一周,支持“脫歐”和“留歐”的民調結果幾乎仍然勢均力敵,雙方陣營都不願輸在“最後一英裏”,公開辯論和各種形式的遊說愈發密集。第三,從內外形勢看,歐盟經濟乏力,安全堪憂,危機頻發,決策效率低下,對英國吸引力不大;英國內部矛盾重重,改革遲緩,大眾對精英不滿日益深化,政治氛圍與輿論環境明顯不利於“留歐”陣營。這種情況下,圍繞英國在歐盟去留的討論實際成為民眾宣泄憤怒的出口。而“脫歐”陣營則在運用並強化這種情緒。不論“留歐”還是“脫歐”陣營,以感性情緒替代理性思考的言論並不鮮見。某種程度上,雙方“火力全開”的遊說強化了不同社會階層、族群間的對立,增加了公投的不確定性。

珍妮·沃德是英格蘭埃塞克斯郡一名退休理療師,作為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臺的忠實觀眾和《衛報》的長期訂閱用戶,她一直跟進這場討論,認為雙方陣營的觀點代表不同團體利益,都有一定道理。她說,自己支持“留歐”,因為這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但她能理解為何有些人選擇“脫歐”。在她看來,“他們利益受損,選擇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政府的不滿”。

6月15日,在英國首都倫敦泰晤士河上,“脫歐派”漁船船隊參加造勢活動。新華社發(蒂姆·愛爾蘭攝)

民意為何分裂?

確實,對於一些人而言,選擇“脫歐”就是對現有政治機制投下反對票。“脫歐”陣營的策略之一就是緊緊抓住政府未能兌現承諾管控移民等政策失誤和一些政治醜聞大做文章。顯然,公眾對政治現狀的不滿並非英國獨有。美國民眾對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唐納德·特朗普的支持,歐洲大陸各色民粹主義力量的興起都是這種情緒的外顯。

當然,民眾對政治家和政治機制的不信任也不是新鮮事。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政治學教授威爾·詹寧斯的研究結果顯示,過去數十年間,英國民眾對政治機制的信任“穩步下滑”,只不過如今已經跌至令人憂慮的低點。如今的英國民眾如何描述政治人物?詹寧斯的研究顯示,英國民眾“仇恨”政客,因為後者讓他們“惱怒”“激憤”。在不少英國人眼裏,這些政治精英“傲慢”“腐敗”“陰暗”“粗鄙”“令人厭惡”乃至“令人作嘔”。

民眾對精英的憤怒,經長期積聚發酵,早已迫不及待,只待爆發。近在眼前的公投恰為這股壓抑已久的暗流尋得出口。對於數百萬支持“脫歐”的選民而言,這場洶湧的“脫歐”聲勢清晰顯示他們對政客和政黨、商會和商界遊說團、智庫和投行等大機構的信任之低。

6月15日,在英國首都倫敦泰晤士河上,一艘“留歐派”漁船船隊參加造勢活動。新華社發(蒂姆·愛爾蘭攝)

選民如何知情?

除了對精英的不滿,公眾對公投遊說信息和新聞報道本身的准確性也多有質疑。與當地人聊天,發現不少人面對鋪天蓋地的公投信息和新聞,並沒覺得充分知情,反而愈發無所適從。在倫敦讀政治專業的愛爾蘭裔本科生菲奧娜說,她最近收到太多遊說信息,看過太多新聞報道,反而搖擺不定,不知到底聽信哪一方。很多時候,針對同一議題,雙方陣營引用相互矛盾的數據支持完全相反的觀點,讓人難以判斷數據的可信性。

正是認識到這一問題,不少學術和研究機構介入這場公共討論,對“脫歐”和“留歐”雙方的言論和數據展開獨立糾錯,力圖向公眾提供完整客觀、真實可信的事實,幫他們做出理性選擇。不少學者認為,良好的公共政策決策有賴高質量的公共信息提供,錯誤信息的提供將損及這場公投的民意質量。因此,學界有責任運用專業知識確保選民“充分知情”。

譬如,一家名為“變化歐洲中的英國”(UK in a Changing Europe)的研究機構在公投前出版一本名為《去或留:主張背後的事實》的糾錯手冊,集中歸納雙方陣營在涉及歐盟治理機制、“脫歐”經濟成本和收益、出口、移民、安全、貿易協定等主要議題上的觀點和數據,由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對其中的政策誤讀、事實曲解、數據誤用、邏輯漏洞等問題逐一糾錯並加以解釋。這樣的解讀深入淺出,能夠幫助選民有效解決信息過載和真偽難辨的難題。

不少大學和研究機構也組織各種“脫歐”公投主題講座和論壇,力圖讓民眾在與專業人士的交流討論和問答中,充分了解事件因果和利益關系,從而做出最優選擇。

6月22日,在英國塞爾比,倫敦前市長鮑裏斯·約翰遜(左)為“脫歐”做宣傳。新華社發

策略如何奏效?

16日,英國工黨“留歐派”議員喬·考克斯在選區與選民會面時遇襲身亡,英國朝野震驚,兩大陣營暫停全部公投遊說。原定當天下午出席倫敦大學學院一場公投辯論和講座的多名議員也取消行程。不過,主辦方並未取消這場活動,而是臨時調整議程,把更多時間留給學者和觀眾互動。正如主持人、政治學教授梅格·拉塞爾所說,如此情形下舉辦這場活動,是告慰逝者的最好方式。

一些學者認為,“脫歐”陣營采用“問題”策略,突出現有機制問題,社會動員效果明顯,但缺乏完整方案,屬於“只破不立”。而“留歐”陣營主要采取“恐懼”策略,突出“脫歐”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從本國重量級政治人物到各大國際機構負責人和歐盟成員國領導人表態,無不在突出英國“脫歐”如何損及自身及夥伴利益。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歐洲政治和外交學教授阿南德·梅農認為,現在對“留歐”陣營的“恐懼”策略下判詞還有點早。在一個67%的民眾持歐洲懷疑主義態度的國度,“留歐”陣營采取積極描繪歐盟圖景的策略顯然行不通。選民不可能因為兩個月的遊說造勢而改變對歐盟的負面印象,那如何讓選民選擇“留歐”?

梅農舉了個例子:一個選民可能走進酒吧告訴朋友,他支持“脫歐”。但當他真正走進公投站,做決定前幾秒鐘,突然意識到“天哪,還有房貸抵押要還”,就可能感到不適、尷尬甚至羞恥。最終讓他選擇“留歐”的,正是這最後幾秒鐘的恐懼猶豫,而不是先前兩個月的“脫歐”遊說造勢。這也正是“留歐”陣營“恐懼”策略背後的邏輯。

6月21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前發表演講,勸說人們選擇“留歐”。新華社記者韓岩攝

分歧如何消弭?

倫敦大學學院政治學者阿蘭·倫威克警告,民粹主義大行其道如今已是全球趨勢,英國公投前的社會輿論和公共辯論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這種趨勢。這不是簡單政治議題,而有深層社會根源。公投當然是大事,但比這更重要的是,如何消除大眾對精英的憤怒和抽離、如何增強普通人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以及如何重建公眾對政治機制的信任。

薩裏大學高級政治講師西蒙·厄舍伍德感歎,“留歐”和“脫歐”陣營時常陷入相互指責,抨擊弊病有餘,建設性不足,拿不出有效解決方案。更讓他失望的是,雙方陣營都沒能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到底想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國家,要構建一個怎樣的社會?沒有這樣的對話,是否離開歐盟根本算不上主要問題。這一觀點得到不少學者認同。確實,站在英國國家和社會發展高度,面對民意分裂、階層對立、族群分化的黯淡現實,如何彌合分歧、尋找共識或許要比緊盯一場公投結果重要得多。(新華社專特稿)

延伸閱讀:

英國公投| 外國政要怎麼看?

英國公投| 英國人公投前搶購金條、保險櫃

英國公投| 盤點“脫歐“二十大理由

英國公投|最後一刻英國女王支持哪派?

英国公投| 理智赢还是情感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