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 走向失敗的“安倍經濟學”

新華社

text

(記者許緣)日本政府過去一年為打破通貨緊縮怪圈、刺激經濟增長的努力算是白費了。如今,日經股指落入16個月新低,日元匯率也衝至15個月高位。日本央行也將在負利率政策後幾近無計可施,而經濟復蘇卻依舊遙遙無期,“安倍經濟學”面臨絕境。

舊“三支箭”效果消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大選時曾放言:“只要印鈔就能擺脫通縮,日本經濟就會復蘇”。彼時日本經濟步入失速的第22個年頭,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與1991年相當,而此前各屆政府的無能表現令日本民眾極為失望,以大量發鈔、擴大財政支出和改革經濟為“三支箭”的“安倍經濟學”似乎令日本看到了曙光。

“三支箭”的初衷是,擴大貨幣寬鬆規模以加大市場貨幣流通量,促進日元貶值和股市上漲,繼而增加企業經營利潤,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和企業員工薪資,進一步刺激國內消費和物價上揚,最終達到擺脫通縮的目標。

但三年來,這套看似行之有效的經濟邏輯卻幾近失靈,不僅GDP屢次陷入技術性衰退,而且2%的通脹目標一延再延,至今仍未看到達成的希望。

據15日公佈的2015年第四季度GDP數據,當季日本經濟不僅環比下滑0.4%,換算成年率萎縮1.4%;國內個人消費環比縮水0.8%,內需對GDP構成了0.5個百分點的拖累;進出口分別環比下降1.4%和0.9%,顯示日本經濟目前陷入內外交困的不利局面。

“三支箭”之所以快速“掉落”,主要原因在於其對日本經濟的負面效應是“致命的”。

首先,日元匯率貶值令進口商品價格更加昂貴,特別是自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引發核事故、日本境內所有核電站停運以來,日本90%的能源需求依靠進口,這令日本經常項目收支長期處於逆差狀態,直至目前全球原油價格暴跌才有所好轉。而日本企業所需的原材料進口成本提高,也一定程度削減了企業收益。

其次,日本政府岌岌可危的財政狀況無力擔負龐大的財政支出。安倍剛上任時,日本政府債務高達GDP的236%,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測,到2015年10月該比例或攀升至246%。為增加財政收入,安倍政府將消費稅增加了三個百分點,但這一舉措對日本國內個人消費來說則是“滅頂之災”,直至今日也未能完全恢複元氣。而隨著2016財年日本政府預算案中的財政支出再創新高至96.72萬億日元,安倍承諾的至2020財年實現財政盈餘的目標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最後,經濟改革措施舉步維艱,包括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不足等社會深層次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治標而不治本”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只能暫時解決問題,而真正所需的結構性改革卻仍是安倍為選民畫的一張“大餅”。

日本央行“彈盡糧絕”

作為“安倍經濟學”第二支箭的主要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日本央行正在失去市場對其的信心和耐心。在股市和日元走勢與政策背道而馳的當下,日本央行恐怕已近彈盡糧絕。

日本央行在最初實行超寬鬆貨幣政策時,市場對其充滿期待。特別是2014年10月31日加大經濟刺激籌碼至每年購債80萬億日元以來,東京股市日經股指從16000餘點一度飆升至20000點以上,日元對美元匯率也從1美元兌換109日元大幅貶值至125日元。

然而,在日本央行去年12月18日加碼貨幣寬鬆政策時,股市和匯市的變動則相對冷靜;1月29日宣佈將實施負利率政策的效果則更令人大跌眼鏡,不僅未能達到央行預期,反而引發市場猜測全球央行可能競相進行貨幣貶值,並擔憂銀行獲利空間遭到擠壓。再加上歐洲銀行業健康狀況不佳,以及全球經濟前景不明等諸多外部風險,不僅日經股指已跌破15000點,日元匯率也來到1美元兌換111日元區間,全球金融市場也陷入動蕩。這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始料未及的。

目前看,日本央行政策手段缺乏。負利率政策是日本央行的最後選擇,同時也冒著極大風險。事實上,市場在大量拋售銀行股,對日本央行的期待也降至谷底。

負利率政策將於16日起正式實施,效果如何有待觀察。日本央行本是期待民間銀行向實體經濟注入更多資金,達到抬高物價、刺激經濟的目的,但最終能否得償所願還不得而知。

可以說,2015年日本企業、特別是出口型企業在超寬鬆貨幣政策的助推下獲得較好利潤,手握大量資金的企業之所以沒有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和為員工漲薪,主要是因為企業對經濟前景持謹慎觀望態度。這也意味著,日本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並沒有強烈的融資需求,而中小型企業未能從“安倍經濟學”中獲得更多好處,貸款意願更不強烈。

目前,日本政府正在調研負利率政策對銀行可能造成的影響。日本共同社認為,自央行決定實行負利率以來,市場對銀行盈利能力的擔憂在升溫。

新“三支箭”前景悲觀

隨著舊“三支箭”逐步失效,安倍政府以發展經濟、改善社會保障和兒童養育為核心制定新“三支箭”,同時提出將GDP從490萬億日元增至600萬億日元的目標。但究其根本,新提法不過是“安倍經濟學”為選民吹的又一個“泡”。

首先,薪資增長乏力令經濟重振希望渺茫。據彭博社計算,日本薪資增速需達3%才能保證通脹率穩定在2%。然而,真實的數字是,2015年日本整體薪資增長率僅為0.1%,還不及2014年的0.4%。而去年12月日本實際薪資同比下滑0.1%,為連續兩個月下降。不斷縮水的實際收入大大抑制了民間消費,而後者佔GDP比重高達60%,是拉動日本經濟的關鍵引擎。

其次,社會保障政策拖累日本經濟。目前日本65歲以上老人佔社會總人口的25%,而針對這部分人群的社保制度令日本經濟不堪重負。數字顯示,目前日本所得稅佔GDP比重約為5%,而社保支出則高達6.1%,且在不斷增加。有日本經濟專家預計,按現今社會保障制度,在2035年日本國民工資中有60%將用於支付社保。如何從根本上減少社保開支才是安倍政府應認真考慮的,但由於此舉將觸動社會根基和多方利益,改革難度極大。

第三,勞動力嚴重缺乏,經濟缺乏活力。目前日本失業率維持歷史地位,但光鮮數據的背後其實是大量用人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日本勞動人口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便開始下降,未來還將持續。為增加勞動力,安倍政府一方面謹慎引進技術移民,一方面希望將日本女性從家庭中解放出來,擴充勞動力市場。這也是新“三支箭”中提出減少兒童養育負擔的主要原因。總體看,具有暫時刺激效果的強心劑已經用盡,真正可以改善日本經濟的手術卻遲遲無法得到實施,“安倍經濟學”似乎正走向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