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经济全球化的终结,还是新的开始?

亚太日报

text

4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行第31期(线上)金台沙龙,主题为“疫情之下,国际格局之变”。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沙龙嘉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认为,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金融、贸易等“看得见”的领域,市场信心、国际关系等“看不见”的领域同样遭受冲击,悲观与乐观论调并存。此时,怀疑不如行动,猜忌不如合作,自利不如协同,世界各国若能以全人类的利益为最高考量,推动新一轮国际合作,这才是全球化再次勃兴之幸,也是全人类共同发展和繁荣之幸。

以下为王军发言摘编:

97岁的基辛格博士近日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新冠肺炎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重大的外部冲击,发生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折时期,必然给经济全球化带来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影响的重要程度可类比“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划分,即可以划分为“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和“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此次疫情也许将是一个“新的历史分期的起点”。

毋庸置疑,严峻疫情对经济全球化构成了多重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因疫情带来的物理隔离、人员管控和较为普遍的国际旅行限制,使得国际间人员往来被迫中断,跨境消费、旅游和各种会议活动极大萎缩,大量线下接触活动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其二,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运转形成了多重打击。第一波冲击影响了中国供给,部分企业和市场停工停产,一些重要的产业链面临断裂风险;第二波冲击来自欧美经济活动减缓及需求减少,全球供应链也出现临时性中断,对全球和中国的出口产业造成二次压力;第三波冲击来自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已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疫情蔓延既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供应链的脆弱性,人们开始担忧,疫情过后是否会发生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整合或再平衡。

其三,随着全球经济衰退逐渐变为现实,越来越多国家可能在政策上更加内视和封闭,以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恐将进一步高涨,各种双边与多边经贸冲突可能再度升级。

其四,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金融市场受疫情蔓延、原油暴跌、市场自身脆弱性及投资者预期悲观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现历史罕见的暴跌,主要经济体股市最大跌幅普遍在30%左右。美国道琼斯指数一度跌破20000点关口,抹去了过去三年涨幅。

其五,疫情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带来全球经济治理共识的减弱。很多国家采取了各扫门前雪的态度,相互封锁边境,暂停航线,甚至对防护物资进行争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变得相对奢侈,不少国家选择彼此封闭和指责,而不是携手应对共同挑战。

那么,我们应该对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感到悲观吗?悲观者的典型论调是:“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压垮经济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在走向终结”,将迎来“一个开放、繁荣与自由皆倒退的世界”……在他们看来,全球化的喧嚣已过,在遭受这样的挫折之后将陷入暂时的沉寂,或是彻底结束。

乐观者的理由和逻辑同样具有很强说服力。“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的世界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新的、数字化的全球化势不可挡”“只要我们还相信市场,相信合作,相信企业追求的是效率,就应该对现有全球供应链格局的韧性充满信心”“疫情很难改变当前全球供应链的基本格局,中国仍将保持全球主要生产中心的地位”。

从技术进步角度观察,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益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在线经济”“非接触经济”等新型业态的发展,重塑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模式,为人类迈向数字化和智能社会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和前提。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因为一场疫情而长期暂停,反而可能已经进入新的、更好的阶段。

怀疑不如行动,猜忌不如合作,自利不如协同。面对疫情这一全球性危机,唯有合作才能战胜疫情、走出衰退阴影;唯有以更强有力的全球合作才能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涅槃重生、实现全球共赢。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特别峰会上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强国际合作的四点倡议,尤其强调了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G20也已承诺向全球注资5万亿美元,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标志着全球再次为抵抗共同的敌人而团结起来,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世界各国若能以全人类的利益为最高考量,以共同战疫和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一轮国际合作,为全球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搭建更好的全球化舞台,这将是全球化再次勃兴之幸、也是全人类共同发展和繁荣之幸。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