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澤西州韋恩的德保羅天主教中學。圖/紐約時報。
亞太日報綜合報導,《紐約時報》撰文描寫在美國教會學校的中國家庭條件優越的留學生,這些富家子弟和他們的家長在擇校時並不會將宗教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文章說,美國教會學校對於中國房地產大亨、能源企業高管和政府官員的後代來說都極具吸引力。各個學校也在積極地招募這些學生,他們讓招生人員飛到中國,聘請中介製作中文版本的學校招生宣傳冊,將引人注目的照片放上學校主頁,照片中金髮淩亂的美國學生和眉飛色舞的中國同學一同嬉戲。
原因在於,在為學校注入國際多樣化的同時,他們中的一些人還需要支付五倍于當地學生的學費,這也幫助因為入學數量驟減而經歷財政重創的學校脫離了困境。
文章舉例說,德保羅天主教中學的625名學生中有39人來自中國。除了像化學、歐洲歷史、工作室藝術和合唱團這類課程外,他們還要修神學,主持基督服務團聚會,並參加每月的彌撒。他們在彌撒中可以到神壇前接受神父的祝福,但因為他們並沒有受過洗禮,所以不可以領受聖餅。學校並不強求學生皈依天主教。但幾位學校工作人員說,學生必須在祈禱過程中保持尊重的態度,參加必修的神學課,並且按規定履行基督服務,比如在教堂的地下室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家教,或者在天主教施食處為窮人服務。
而適應是雙方的。紐約州索莫斯的甘迺迪天主教高中的學生有9%來自中國,校長馬克•威蘭科特神父半開玩笑地說,北京已經成為了在布朗克斯、普特南和威賈斯特縣之後,他的第四大招生區域。
有了國際學生所繳納的學費,他完成了學校電腦教室的升級、完成了體育館的修繕、安裝了LED燈和新的天花板瓷磚,並且將更多的當地學生納入了獎學金的候選名單。
文章說,中國學生需繳納的學費為4.75萬美元(約合30萬人民幣),是當地學生的5倍多。差額一部分是因為食宿以及像保險一類的服務,但這並不是全部原因。威蘭科特神父說高學費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些學生的父母並不在資金籌措上提供幫助和貢獻,並且他不認為這些學生在日後會是積極回報母校的校友。
文章形容道,與其說富裕的中國家長是在尋求天主教教育,不如說是在尋求美國教育,幫助他們的孩子在美國就讀大學,躲避中國的教育體制,許多人形容後者考試負擔沉重、淘汰機制粗暴。近年來世俗的私立學校也一直大力在中國招生。
《紐約時報》採訪了一位就讀于約翰•F•甘迺迪高中的高三學生王家成,他來自沿海城市寧波。他說他離開中國是為了在人文和科學方面獲得全面的教育。他說,“我想有時間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包括打鼓和唱歌。他說,學校的宗教背景在擇校時幾乎沒有起到什麼影響,不過他現在發覺學校每天的禱告能給人安寧。現在,他有時也會在睡前獨自祈禱。
幫助中國學生就讀外國學校的招生人員和留學中介說,他們不會特別強調天主教學校的宗教特徵,而是突出他們認為對今天的中國家庭更為重要的因素,用“基於價值觀、有使命感這樣的措辭強調天主教教育的特質,同時也強調安全和管理。
布魯克林本森社區主教科尼高中現在大約有30名來自中國的學生。該校的國際招生人員巴拿巴•陳每年冬天都會到昆明、廣州和珠海出差,在各個中學,以及進出口巨擘、科技產業高管寬敞的家中會面交談。他說,家長並不會在教會學校和世俗的私立學校之間做太多區分,所以他不會“主動提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