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慈善機構公信力

APD NEWS

text

內地慈善機構的運作模式和透明度不時引起非議。四川蘆山地震後,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又再成為談論熱點。儘管中國紅十字會是官方機構,但今年關於它的負面新聞屢見不鮮,不少內地民眾對其流露出不信任情緒,選擇把財物捐給新興私人慈善機構。由此可見,民眾十分重視自己捐出的救援物資和善款是否被妥善運用,也令人關注內地慈善組織怎樣才能能提高它們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就此問題,亞太日報記者專訪了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陳啟明。

成立於1950年的香港紅十字會被市民視為香港最具公信力,以及擁有最多志願者的慈善組織之一。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陳啟明說,捐款管理是慈善機構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錢不是我們的,是公眾捐出來的。而公眾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你能否把我的錢用在我所期望的目標之上。若能有效做到,大家就會滿意。

民眾善款何去何從

公開透明是慈善機構保持公信力的重要保證。絕大多數情況下,向香港紅十字會捐款的善長(匿名投入捐款箱者除外)能在捐款後三個星期,通過電話或者郵件查到捐款走向。香港慈善機構為提高透明度,除詳細公開善款的用途和去向外,一般還會披露其他內容,包括機構管治、財務狀況(管理運行費用)、服務實踐和籌款原則。

陳啟明說,當香港紅十字會決定展開賑災項目時,會跟當地對口單位合作,簽訂協定,除了列明捐款將用在哪些方面外,還要交待財務的管理機制,例如專案承包商或供應商要有多家報價、並經合格工程師審批。物資派發方面,要將物資分發的方案列出給公眾看。因此,不僅要交待機構準備做什麼,還要交待怎樣去做,之後會有審計公司去審計。

“我們定期有同事去考察。在一些重要的、決定性的步驟上,若有不妥當之處,便要及時糾正,最後再做審計,並公開披露。陳啟明說。

據瞭解,如果遇上捐款數額巨大的情況,例如汶川地震等,香港紅十字會一般會在一個月內向社會公佈捐款的使用方案。即使是不曾動用過的捐款,也會有大概的方向,並定期將捐款的使用情況和專案進度向捐款人交待,包括通過網站、工作報告等管道發放相關資訊,讓捐款人知道得悉善款的去向,不會到項目完結才交待。

汶川地震中,香港紅十字會2008/2009年度的年報《財政及籌款報告》顯示,2008至2009年度,捐款收入13.48億港元,其中汶川地震賑災及重建所收到的捐款為13.11億港元;專案說明顯示,實際捐出數額為13億港元,旁邊附有四川地震捐款分配方案以及具體的用途。賑災計畫包括地震後前兩個月內先後三次派出香港醫療義工隊共20人次,到四川省重災區服務2000多名村民;在四川省派發了6280個帳篷及睡袋,8962個家庭包;在甘肅省派發8500箱速食麵及22069條棉被。

香港紅十字會每年年末都會請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審計結果會在年報中詳細呈現。每一筆流動資金都由會計師事務所全程跟蹤監督,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得其所。同時,香港紅十字會還有一個內部報表,如果針對某個災難(即專款專用)所動用的款項超過5000萬港元,該會就會特別製作一個專案進行單獨審計,並將審計工作交給獨立審計公司(如普華永道),而非單靠年終的整體審計。

多管齊下確保公信力

公信力對一家慈善機構至關重要。陳啟明說只做到公開透明,並不足以使一家慈善機構建立起公信力,而是要從多個方面去著手努力。首先是行事方式。國際紅十字會有一些基本原則,包括人道、公正、獨立、中立、志願服務等,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紅十字會都要遵守。若要取得公眾的信任,機構的管理作風和日常所作的決定,都應跟隨這些基本原則,公眾的印象非常重要。

其次是角色定位。陳啟明表示,慈善機構要明白自己只是信託人,是方便志願者工作的平臺,志願者才是主角。信託人的概念讓一個慈善機構不會誤以為機構和捐款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因此做決定時不會純粹依從自己喜好,而是要跟從委託人的意願和期望。

第三,陳啟明認為,機構的管治體制是否獨立和有效也是重要一環。如果讓人感覺這是一家官方機構或是商業機構的附屬機構,或會缺乏獨立性,不容易得到大眾的信任。他說,香港紅十字會一直堅持獨立運作,而且很重視運作成效,例如行政費方面,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等。“我們的獨立,是讓人覺得我們信得過的原因之一。

另外,慈善機構的管制文化要有社會問責意識。既然只是信託人,一切自然要向公眾交代,因而要公開透明,做事也要有規章、制度,以及有效程式去監察善款運用。

關於建立公信力,陳啟明還提到比較多人忽略的一個方面,就是風險管理的安排和方案。“一家機構有錯漏在所難免,最重要是公眾相信這是個別事件,還是經常發生的事件。出錯後,機構是否啟動交待機制、有否隱瞞、怎麼去告訴大眾這只是個別事件,這都影響著公眾對機構的印象。

他舉例說,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曾遭遇“血袋感染細菌事件:2008年1月,香港一名52歲的病人因在屯門醫院輸血,因感染“螢光假單胞菌後死亡。事後化驗顯示,輸血的血袋及病人血液樣本均含有“螢光假單胞菌。血袋提供方是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當時,中心人員介紹他們在收集捐血者的血液後,會抽取30毫升血液進行化驗,而出問題的血袋當時測試沒有細菌,捐血者身體狀況也沒有問題,血液的貯存、處理和運送都按規範操作。但香港紅十字會的衛生處理水準依舊受到媒體質疑。

“血袋感染細菌事件發生後,鑒於事態嚴重,香港紅十字會立刻找到協力廠商專家成立調查組。經過兩個星期多處實地調查,並與醫護等人員會面,抽取樣本進行微生物測試,調查小組主席、香港大學知名教授袁國勇召開記者會並宣佈,血袋在運送過程中有可能被盛載的發泡膠箱內的“倒汗水所滲入而污染,繼而輸入病人體內並造成死亡。調查小組形容事故為“非常罕見的單一個案,並無人員須對事件負責。

陳啟明說,結果證實這是罕見的意外,反映香港紅十字會有效應對風險,挽回公眾的信任。

不可能“零行政費

行政費往往被視為慈善組織,甚至官方機構“藏汙納垢最多的支出項目。“正常情況下,不可能沒有行政費,否則一家機構花在監督和平時策劃的工作上,只能百分百依靠志願者,這並不現實。他表示,有行政費反而是一個安全保證,就是確保應有監督的開支,當然捐款人是否接受行政費的比率和有關費用是否公開也很重要。

談到一家慈善機構的行政費是否合理,陳啟明表示,主要看有關比率和機構提供的服務性質。以香港紅十字會為例,賑災的行政費比率不能超過捐款5%,這是最高上限,如果遇上一些大的災難,例如南亞海嘯、汶川地震,這兩個大規模的災難收到很多捐款,當中5%已超過香港紅十字會的需要,所以分別只用了2.8%和1.5%。

至於香港紅十字會的整體行政費則平均占總捐款的7%,陳啟明說,這數字在慈善機構當中算偏低,而普遍慈善機構15%至20%屬於正常,並要視乎服務性質:有些勞動密集型的,行政費自然較高;有些動用志願者較多的,行政費相對較少。

接受社會輿論監督

與內地相比,香港慈善機構面對的監督更廣泛、更嚴格,除了接受香港相關法律法規和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的規管外,還要接受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

陳啟明說,社會監督的力量很大。據瞭解,香港媒體會定期做一些慈善機構的專題報導,據香港紅十字會統計,該會每年在香港媒體上的報導量為1200多次,平均每週50多條,在6600多家慈善機構中位於前列。另外有一些民間審計師或民間團體,會通過民意調查等方式,將不同的慈善機構做一個“信譽度等級排名,供捐款人參考。

對於內地慈善機構的看法,陳啟明認為,目前信託人的概念在內地暫時不太流行,因為按照內地的管理文化,一所機構不是由政府管理就是私人管理。內地各方面對所謂“第三部門,即公營但要依賴群眾的慈善機構的定位不太熟悉。

他說:“在建設制度化和社會定位方面,內地慈善機構或許要多下一些苦功,如何交待捐款去向、出事的時候有否應變機制,這都影響公眾的信心。。他認為,社會發展總有一個過程,香港的慈善機構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反觀內地慈善事業在最近十幾年才開始萌芽,相信他們仍在摸索中,有時候甚至要在錯誤中學習。

“公信力是長期積累的成果,一個真正具備公信力的機構一般不會因為個別負面新聞,讓形象毀於一旦。陳啟明說。

今年四川蘆山7級地震發生后,香港紅十字會醫療救援隊(左一至左四)在4月23日晚上七時到達重災區蘆山縣,立即與已於之前一日抵埗的中國紅十字會999醫療救援隊人員在帳篷內開會,了解災區的醫療服務需要,及商討工作安排。 圖片來自香港紅十字會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