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絲綢之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text

新華社貴陽7月12日電

題:“綠色絲綢之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李春惠

呂秋平

曹典

胡星

提起絲綢之路,浮現在人們腦海的往往是古代成群的駱駝商隊頂著風沙行走在茫茫大漠的情景。然而進入21世紀,在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設想得到眾多國家響應後,各國政要和專家學者們紛紛表示擁護開闢“綠色絲綢之路”,為這片荒漠之路披上“綠裝”。

在此間舉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上,中國前國務委員戴秉國透露,中國政府正在制訂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規劃中,生態文明建設得到高度重視,生態環保領域的國際合作有望全國推進。

戴秉國說,新時代絲綢之路涉及的國家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著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協調的老大難問題,要和平、要安全、要發展、要就業、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

“樓蘭王國和古巴比倫王國今天已湮沒在黃沙之下,一些歷史名城和建築奇跡淪為廢墟或文物。我們不能苛求於古人,但今天建設‘一帶一路’,必須汲取歷史教訓,避免再犯讓我們的後人扼腕嘆息的錯誤。”戴秉國說。

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和鄭和下西洋分別開啟了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和通往東南亞乃至非洲的海上通道,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作出貢獻。

2013年秋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後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眾多國家給予積極回應。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覆蓋亞歐40多個國家和地區,輻射人口約30億。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說,新絲綢之路的建設是以中國為牽引,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建立的新型合作模式。

屠新泉說,中國不是以掠奪性、壓迫性姿態去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而是主動地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生產和貿易活力,利用中國產業鏈完整、資金雄厚、相對的技術優勢,輸出“中國模式”,分享自己的發展經驗和教訓。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表示,“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是接觸、連接和互聯互通。

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平衡、團結、中庸等哲學思想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平衡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在推動沿線國家在商貿、文化、科技、能源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的同時,共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成為絲路經濟帶國家的使命。

泰國前副總理素拉傑表示,絲綢之路建設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如果再加入綠色和環保理念,無疑將增加新絲綢之路的內涵和意義,為中國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他說,泰國願積極參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抓住由此帶來的機遇和福祉。

隨著地球人口的持續增長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惡化問題已成為全球國家共同面臨的挑戰。

馬耳他總理穆斯卡特認為,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係是應對全球環境挑戰的基石,而這項工作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

“馬耳他願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讓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貫穿其中。”他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