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捉妖記》票房成功秘訣

新華社

text

7月26日,在瀋陽某影院,一位觀眾從電影《捉妖記》海報前經過。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史競男、許雨婷)今年暑期檔電影《捉妖記》自上映以來連破多項票房紀錄,目前票房直逼20億元大關。在中國電影家協會日前主辦的該片研討會上,有業內專家認為,《捉妖記》是中國電影產業的新標桿。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明振江認為,《捉妖記》能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

影片中“萌妖”胡巴的形象來自於《山海經》。導演許誠毅在談創作經歷時坦言,美國和日本電影中都有他們自己的妖怪形象,而中國影視作品中的妖怪形象過於簡單,希望《捉妖記》等打造出一個“屬於中國的妖怪”。

明振江說,《捉妖記》題材上的創新在於人和妖的塑造上突破了一般電影題材和類型的定義,通過善良正義的萌妖形象,達到了全年齡層的受眾覆蓋,是一部“闔家歡”式的電影。

“許成毅用他在‘夢工廠’26年的深厚經驗,把中國傳統文化裏一個小小的故事,變得老少咸宜、生動有趣;既不讓大人覺得這個故事低幼,又能讓小孩看得明白,並在潛移默化中講述了道理。”安樂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晗如此總結影片成功的關鍵。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這種“人妖不以族類來分”的設置恰好分享了一種多元的價值觀,“如今高票房電影在價值觀上能不受到非議是非常少的。”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有真人動畫實拍電影的嘗試,而中國在這個領域一直沒有出現較有影響力的作品。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教師欒戀認為,《捉妖記》的成功離不開西方技術手段與中國傳統故事情感的結合。

據導演許誠毅介紹,《捉妖記》的想法形成於2008年,劇本成型後因為特效多、難度大一度受阻,僅一個4分鐘的特效測試就做了一整年。直到2013年,電影才正式開拍,經歷重拍後特效又做了將近一年。

據《捉妖記》出品方介紹,此次電影宣傳結合了傳統宣傳片、衛視真人秀植入、網絡視頻植入、路演、後期口碑釋放和電影沙龍等多種形式。對此,王旭東認為,這種電影、電視、網絡等多屏互動的行銷方式,已成為中國電影產業推廣的新路徑。

日前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發佈的《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稱,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通過融資、並購和戰略合作等重新佈局,高調進入影視投資領域,與傳統的影視公司融合,以娛樂眾籌、私募基金等形式,開發了一系列影視金融產品,增加了電影市場的活躍度。電影業的“網際網路化”正在成為一種大趨勢。

合一影業總裁劉開珞表示,“網際網路+”的力量與電影產業的融合,不僅意味著新資本的注入,更意味著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的一系列“新模式”正在誕生。

尹鴻認為,該片被視作中國電影產業的“新標桿”實至名歸。“中國電影市場還很不成熟,需要良好的市場管理、製作團隊,還有各種資源的協力來完成一個好作品。但《捉妖記》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標桿,讓我們知道商業電影也可以做成這樣。希望它成為中國真正原創的能夠系列化的IP,跟‘小黃人’在一個平臺上競爭。”

王旭東表示,以前中國的商業大片以武打居多,電影的類型和題材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而《捉妖記》是家庭娛樂片,它的意義在於中國電影“不只依賴於武俠動作也可以走向世界”。

影片編劇袁錦麟表示,提到商業大片總會想到比規模、投資和特技,然而對於觀眾來說大片“大”在想像、創意和內容。“說到未來的電影我們總是說技術和行銷,其實觀眾還是會看故事的。只有講好動聽的故事,中國大片才真正能夠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