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不吃飯——你在做公益嗎?

新華社

text

(記者戴盈)一個成年人一天不吃飯,能省多少糧食?

營養師顧中一的推算是300到400克穀物,二三兩肉和一斤蔬菜(生重),如果全部換算成穀物糧食在一斤左右。

中國扶貧基金會在世界糧食日(16日)和中國首個扶貧日(17日)發起了一個“饑餓24全民公益活動(簡稱“饑餓24),倡導16到60歲有條件的人於16日20時至17日20時,24小時不進食,以此表達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饑餓人群和貧困弱勢人群的關注,表達對饑餓和貧富差距的重視。

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紅濤說,扶貧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援助型:發錢、發物、做培訓;另一種是倡導式,推廣理念,呼籲社會關注。“饑餓24屬於後一種。“我們不是指望餓一天,能省多少糧食,是希望大家都來關注貧困背後的問題。你也可以不餓肚子,帶紅口罩表示支持。陳紅濤說。

扶貧基金會還專門為活動設計了一款寫著“饑餓24 一天不吃飯的大紅口罩。

扶貧基金會在倡議書中說明:體驗者可以分享自己的體驗計劃、心得體會等,並邀請三位好友參加體驗,若好友不能完成,也可以為“饑餓24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把自己的微博、微信或QQ頭像在活動期間更改為“饑餓24活動圖標,捐出相當於一天餐費的善款,支持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的營養狀況的“愛加餐項目。

顧中一說:“普通人,特別是長期肥胖又不缺吃的人,一天不吃飯還好。人體肯定會動員脂肪,能量消耗,不過有可能會低血糖。即使不吃飯、不運動,中國女性一天消耗的熱量在1100千卡左右,男性多一些約1600千卡。而每天正常吃飯,輕體力成年女性需要熱量在1700-1800千卡,男性在2200-2300千卡左右。

消失的饑餓記憶

江蘇企業家應文輝第一時間回應了“饑餓24的挑戰。他說,自己曾有過幾天斷食的經驗,24小時不吃飯完全不在話下。“水,要喝。第一天不吃飯沒什么感覺,不過到第三天就會特別想吃東西。

應文輝是“70後,在他的印象裏,已經沒有想吃飯而吃不飽的記憶了。

饑餓,曾經是幾代中國人記憶的傷口。但這樣的記憶正在年輕人裏消失,饑餓是什么滋味?一位參與挑戰的網友寫到:“手心出汗,心裏發慌……

陳紅濤說:“餓肚子的問題,在中國基本解決了。但是,在貧困地區,營養不良的問題還存在,這跟物質水準達不到,健康知識缺乏有關,人們的意識也不到位。兒童階段特別重要,如果營養不夠,長大了想補也補不回來了。

營養不良的困擾

聯合國微信公共號在今年年初推出了“2014十大饑餓事實一文。

文中寫道:世界上大約有8.42億人無法獲得維持身體健康所需的足夠的糧食。這意味著地球上每8人中就有1人晚上餓著肚子睡覺。世界上大部分營養不良人口位於南亞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和東亞地區。在發展中國家,每4個兒童中就有1人發育不良。

律師胡益華這些年一直在關注中國貧困山區兒童的營養和健康問題,同時也是“免費午餐等公益項目的志願者。他告訴記者,自己去過不少山區的學校,知道山裏面的兒童還面臨一些饑餓的困境。目前國家營養改善計劃只覆蓋了680個國家級貧困縣和民族縣,還有未覆蓋區域的山區兒童因為貧困、留守等多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很好照顧,中午吃不上飯,處於饑餓狀態的情況還不少。

在“饑餓24之前,扶貧基金會在2012年和2013年還設計了6.3元吃一天的體驗式活動。6.3元是中國貧困線人均收入水準2300元除以365天,這就是貧困人口每天的生活標準。而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新的扶貧標準計算,目前仍有8249萬貧困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此次伴隨“饑餓24體驗推出的扶貧公益項目是“愛加餐。據陳紅濤介紹,這是個老項目,做了六年了,籌集了1億多元,幫助很多貧困地區兒童在正餐之外,加點營養餐。

沒有人強迫你交出什么

目前,“體驗饑餓在新浪微博上的話題閱讀量已經突破6300萬,參與討論的人近6萬。

這出乎活動聯合發起方新浪公益的預料。新浪微博社會責任總監貝曉超說,一般一個公益話題的閱讀量在幾十萬就已經是表現不俗了。貝曉超也是把“冰桶挑戰引入的策劃人之一,“饑餓24借鑒了冰桶的一些經驗。

不過,和很多參與式的公益活動一樣,“饑餓24一推出就遭遇了“作秀、“走形式的質疑聲音。有多位網友說,自己極其不理解這種活動發起意義,無非是要捐款捐物資,順便借網絡炒作一把……

“這與作秀是兩碼事,在這個活動裏沒有人受到傷害。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說,“這是喚起你關注不到的利益,這是公共利益,是不平等、貧困的存在。

“扶貧濟困,一直是個沉重的話題,長久以來我們認為應該是捐錢,去幫助別人,是悲情式的,讓你不選擇不行,甚至對社會感到失去信心;現在體驗式公益是一種創意、創新,是把它變成一種自我實現,沒有人強迫你交出什么,不是領導、組織什么號召,而是啟發人內心的情感,變成可以期待的、陽光的一種行動,在網際網路時代,這比文字式的交流更重要。師曾志說,饑餓,成為了一種媒介,可以打通不同階層的人對身份的認同,回歸真正的生活中。

不過,營養師顧中一也提醒:有胃潰瘍的人,或者平時鍛鍊不多和身材偏瘦的女性應當謹慎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