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验’对各国来讲非常有意义,让各国不是从零开始。”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和统计系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林希虹近日在《理解未来》科学讲座上说。
此前,林希虹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学者共同研究了武汉的约32000名新冠肺炎患者,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武汉市采取的一系列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让疫情迅速得以控制。在她看来,“武汉经验”至少对全球抗疫带来六个方面的启迪。
六个方面启迪
这六个方面启迪分别是:居家隔离和社交距离,即“帮助阻断社区传染”;集中隔离,建造“方舱医院”等帮助阻断家庭内部传染;为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防护和后勤保障;提高检测能力;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具体包括戴口罩、确诊者轨迹追踪等;保护易感人群,包括老人、家庭成员和亲密接触者、医护人员、低收入者等。
通俗来说,病毒基本传染数(R0)表示在没有外力介入下,一位患者能够平均感染几个人。林希虹与合作团队将武汉数据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分析估计,在武汉,新冠病毒的R0值大约为3.8。新冠病毒的有效传染数(Rt)从当地“封城”前的3.88降至2月17日的0.32,直至3月8日降至0.1。
“因交通管制和社交距离干预措施,Rt值降至1左右,但还不够。”她举例说,疫情在欧美暴发以后,意大利、德国等国也采取了保持社交距离甚至“封城”的举措,有效地降低Rt值,但该值随后在1左右徘徊。这意味着,仅采用社交距离干预是不够的,加入集中隔离才会帮助将Rt值降得比1小很多,控制疾病传播。
针对检测能力,林希虹坦言,目前制约美国检测速度的一大瓶颈是拭子数量不足。如果能将唾液作为样品并利用更尖端的技术进行准确的检测,将大大提升检测效率和普及性。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牛俊奇认为,从全球来看检测能力跟不上,试剂生产能力不足,能够提供检测技术的医疗机构也不足。他建议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做检测,尤其是大范围普及抗体检测。
如何因地制宜
截至7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375万例,累计死亡逾26万例。其中,美国累计确诊超过122万例,英国则成为欧洲新冠病毒死亡人数最多国家。
林希虹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吸引数十万人关注。她还于4月中旬受邀在英国议会科学与技术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中介绍了相关经验。她强调,各国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建立出一套适用于本国的方案,目前改进“武汉经验”并与自身国情结合得比较好、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有韩国和新加坡。
身处美国的林希虹注意到,过去数周内,美国各州实行“社交距离防疫措施”奏效之余,亦有不少城市借鉴“武汉经验”,在学校、会议中心等地纷纷建立起“方舱医院”。也正是看到武汉重视保障医护人员,美国普通医护人员发起一项在线请愿活动,呼吁外界向医护人员援助口罩、防护服和防护面罩,并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穿戴技巧培训。这项活动得到170多万人的签名。
她亦直言,如果人群中至少50%至60%的人被病毒感染并且产生抗体,“群体免疫”才可能有帮助。而从目前已发表文章来看,有抗体的人比例小于4%至20%。
防疫有何建议
4月8日,武汉市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措施。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林希虹提醒,当前武汉仍需防止二次暴发,其重点在于及时发现并隔离无症状感染者。这要求人们考虑如何提高基于人群的广泛测试率。“有抗体和免疫不一定相等。”她说,抗体和免疫的关系还需更多研究。
“五一”假期期间,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赴武汉调研学校、医院等疫情防控,强调“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把湖北、武汉的防控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确保不出现疫情反弹”。鉴于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也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风险。
“如果说抗疫只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我们需要团结起来。”林希虹说,疫情早期,许多美国社团尤其是华人社团向武汉等地踊跃捐资捐物。她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界、商界、社区以及民众,共同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及早控制疫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