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在具體落實中,一方面必須聘請有資質的心理醫生,切勿讓別的文化課老師來“兼職”。須知心理輔導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心理醫生也要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才能針對不同心理問題對癥下藥,絕不是只靠聊聊天就能解決問題的。
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小學心理輔導室至少應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知規定了中小學心理輔導室的建設目標、功能定位、基本設置和管理規范,還對心理輔導室開放時間、人員配備、經費投入、成長記錄、輔導倫理、危機干預、及時轉介、加強研究等方面的管理規范提出了明確要求。
中小學生所處的青少年階段,是一個人身體和心理成長的關鍵階段。但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過分關注知識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認識卻少得可憐。往往孩子已經產生了心理問題,但老師束手無策,家長也渾然不知,讓小問題演變為大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青少年要面對的心理壓力,比成年人還要復雜。一者,學業壓力重,很多學生因此而患上“強迫癥”“恐懼癥”,一面臨考試就精神高度緊張,嚴重者甚至失眠、厭食。二者,情感世界剛剛萌發,要學會與父母溝通、與異性相處、與同學朋友處理好關系,也離不開心理輔導。常有新聞報道早戀學生因為失戀而作出種種自殘、自殺甚至報復他人的行為,還有校園暴力頻發,如果學校能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就可以把危機盡早化解。
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如此重要,我國的青少年心理教育狀況卻不容樂觀。盡管全國層面上尚未開展大規模的權威心理調查,但從各地的調查來看,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率遠比公眾想象得高:去年發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浙江小學生常擔心自己做錯事情,感到焦慮、寂寞、沒人疼愛。中學生更是感覺心理壓力大,超過48%的人存在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發生率比2001年時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發布的《哈爾濱地區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同樣顯示,有49.43%的中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因此,教育部發文要求中小學建設心理輔導室,配備心理健康教師,并非錦上添花、可有可無之舉,而是關系到一代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舉措。而在具體落實中,一方面必須聘請有資質的心理醫生,切勿讓別的文化課老師來“兼職”。須知心理輔導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心理醫生也要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才能針對不同心理問題對癥下藥,絕不是只靠聊聊天就能解決問題的。
另一方面則要完善學校的心理咨詢制度,尤其是要注意保護學生隱私,并長期跟蹤管理。因為學生的流動性比較強,經常隨著升學而變動,但心理問題的解決通常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在市一級甚至省一級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讓檔案跟著學生走,及時發現問題、反饋成效,更有助于護衛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