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5日電(記者蔡國棟)昨天剛剛一場沙塵吹過,36歲的董紀念還是一大早便匆忙趕到田間地頭,右手拿起剪刀,左手拿著滅草劑,蹲著身子快速向前移動。
為了彌補虧損,他在60畝的紅棗樹裏套種起甜瓜,可沒想到除草工作如此繁重。不過,眼看著今年棗樹終於進入盛果期,董紀念臉上還是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而在6年前,董紀念種植紅棗的土地還只是塔裏木盆地南緣的一片亙古荒原,從崑崙山上流經此地的莫勒切河,常因洪水而不斷在戈壁灘中改變河道,所以在維吾爾語意為“未知的,不可預測的河流”。
2008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這片亙古荒原上新修水利、開荒植樹造田,僅用幾年時間,在昔日荒原中建成10萬畝“綠色方舟”,成立中國最年輕的農墾團場——兵團第二師三十八團。從此,莫勒切河成為這片土地上的生命之河。
新疆是中國最乾旱的區域,卻擁有全國46.8%的冰川資源,居中國第一。被譽為“固體水庫”的冰川對河川徑流起著重要的補充和調節作用,是乾旱區名副其實的“生命之源”。新疆冰川融水佔地表徑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天山南北廣袤綠洲最重要的水源保障。
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新疆阿勒泰山、天山和崑崙山山脈中的冰川加速融化,但由於能“攔蓄”冰川融水的山區水庫數量不足,這些優質水資源往往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最終蒸發在準噶爾、塔裏木兩大盆地的茫茫戈壁荒漠中。
與此同時,新疆水資源時間空間分佈不均。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新疆融雪型洪水發生的概率增加,常常以“潰壩”的方式出現,這些洪水常常耗散在上中游的荒漠中,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另一些地區卻飽受乾旱的威脅。
為此,社會各界屢屢為解決新疆水資源困局出謀劃策,甚至還有專家提出“引渤海水入新疆”的辦法,儘管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爭議,卻也反映出國人對新疆水資源問題的焦慮。
其實面對惡劣的環境,在新疆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千百年來當地勤勞智慧的人們早就發明瞭從地下挖掘坎兒井引天山雪水的辦法,使一片片沙漠戈壁變成了綠洲。
因而,不少當地專家學者提出,通過興建山區水庫“攔截”並有效利用這些萬年冰川融水,變“水害”為“水利”,減少水資源浪費。
按照自治區的規劃,天山、崑崙山和阿爾泰山三大山脈將在原有水庫的基礎上新增59座山區水庫,屆時這些水庫將在中國最乾旱的區域執行“馴水”任務。
當地水利部門表示,隨著新疆山區水庫數量不斷增多,水利部門掌握水資源配置的主動權將大大增強,天山南北以乾旱著稱的兩大盆地缺水窘況也有望因此得到緩解。
水庫也將為年輕的三十八團提供充裕的農業灌溉水源。2012年8月,投資12億元的石門水庫在崑崙山莫勒切河出山口動工修建,預計2016年8月完工,屆時石門水庫60%的用水用於生態補給,40%的用水用於農墾團場生產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