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近期,我國連續發生多起暴力傷醫事件。頻現的醫療糾紛,給醫患關系蒙上一層陰影。記者采訪了成都、西安、北京等地的一線醫生,通過醫生講述的苦和累,反映我國醫師的真實執業狀況,希望能讓大眾走進醫生的內心世界,增加醫患之間的信任與理解,促進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醫生成了驚弓之鳥
醫師執業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得不到保障。治好了,醫生是白衣天使,稍微有點意外情況,醫生就成了發泄對象
四川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醫師張震,從醫七八載,沒被打過,沒被砍過,卻離醫療暴力近在咫尺。他說,科里有一位性格溫柔的女醫生,對病人服務態度超好,以前天天笑容滿面,現在被糾纏得快崩潰了。這位女醫生收了一個裝起搏器的病人,手術很順利,恢復也很好,但病人總說裝了起搏器后出現各種不舒服,反復檢查卻未見異常。這個病人每天準時來科室報到,找女醫生討說法,并威脅在她頭上開個洞。女醫生被嚇哭了,上班神不守舍,生怕病人過來找她麻煩。
科室特意安排女醫生休假,還配了高壓電棒,以備不測。過了不久,張震接到一個恐嚇電話,說他得罪了人,有人要打斷他一條腿。隨后,好多醫生都接到了類似電話,有人被嚇得惶惶不可終日,簡直成了驚弓之鳥。
張震說:“在有些病人看來,到你這里看了病,做了手術,就像買了車一樣,要你終生保修,而且還是免費的。”
最近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醫療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2014年59.79%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13.07%受到過身體上的傷害,僅有27.14%未遭遇過暴力事件。根據醫師協會調查統計,醫師受到傷害事件逐年增高,醫師普遍感到執業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得不到保障。
依法維護醫師權益
醫療機構應當理直氣壯地為醫師維權,保障醫生良好的執業環境,減少傷醫事件的發生,也為患者創造更有序的就醫環境
西北婦女兒童醫院心臟中心主任高宏,曾經為一個3歲的心臟病患兒進行手術。其病癥非常復雜,手術從早上9點做到晚上6點,最后仍然未能挽救孩子的生命。由于術前就已向孩子父母解釋過病癥的復雜性及手術風險,家長有心理準備。術后,孩子爸媽對他說:“謝謝高醫生,您也辛苦了。”
過了兩天,患者家屬帶著10多人來到醫院,把高宏的腿抱住,哭天喊地,讓他把娃還給他們。高宏提出,既然患者家屬有異議,就走正規程序進行鑒定,看手術是否存在問題,但這個提議卻被家屬拒絕。患者家屬來醫院鬧事,向院方施加壓力,就是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為避免醫院正常工作秩序受到干擾,院方不得不賠錢了事。高宏認為,個別患者向醫護人員施加語言、行為暴力,只是討價還價的手段。
中國醫師協會調查結果顯示,醫師的壓力來源于工作量大、醫療糾紛多、患者過高的期望以及傷醫事件。其中,患者的期望值太高占72.71%,傷醫事件頻發占69.6%。醫師們越來越不希望子女報考醫學院校,2014年不希望自己子女從醫的比例高達64.48%,這進一步印證了醫師對執業環境不滿意,進而影響到職業成就感的評價。
中國醫師協會調研數據表明,發生傷醫事件時,院方采取不顧是非息事寧人和無任何表示的占到了41.86%。78.87%的醫務人員認為,醫院應該為醫生提供人身安全保護;70.86%的醫務人員認為,醫院應該為醫生提供相關法律支持;50.90%的醫務人員認為,醫院應該為醫生支付相關醫療費用。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呼吁,對醫療暴力“零容忍”,司法機關對傷醫的犯罪分子一定要從嚴、從快、從速嚴懲。為遏制暴力傷醫現象繼續惡性蔓延,6月24日審議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首次將“醫鬧”行為列入修改的范圍。
醫患矛盾并非無解
改善醫患關系,深化醫改是根本出路。實施分級診療,把患者留在基層,盡快結束大醫院的“戰時狀態”
一段時間,張震跟陌生人聊天時,根本不敢說自己是醫生。因為一開口,人家的眼神絕不是尊重,除了象征性地問幾句醫療的事,其他全是求證紅包、回扣及是否暴利等。張震不無感嘆地說,在別人眼里,醫生不再是想象的那么高尚,甚至是齷齪、卑劣的。
在張震看來,破解醫患矛盾是長期的過程。傷醫事件頻發,是社會矛盾激化的一個縮影,暴力解決不了醫患矛盾。醫患關系的改善,需要全民素質和法律意識的提高,更需要醫患雙方的信任和理解。
張震說,患者很難想象一位醫生的工作強度,很難想象他們要承擔多大的壓力和風險。在超出想象的背后,是醫生手中的手術刀為數不清的病人解除痛苦,加班、熬夜、放棄了無數次和家人團聚的機會。加強醫患溝通,提倡換位思考,是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
王安平坦言,很多人對醫院的期望值非常高,認為只要進了醫院就應該治好,醫院就是保險箱,但從醫學上來講,還有很多無法治療的疾病。他認為,醫患矛盾的疙瘩越結越緊,越解越松。首先,需要加強正面引導,讓社會感受到醫務工作者的正能量。媒體要做好醫學知識科普宣傳,提高公眾的健康素養。同時,醫療行業也需要加強職業操守,贏得公眾信任。
潘凱麗認為,醫患關系不是無解的方程式,深化醫改是根本出路。在很多大醫院,患者由于排隊等候時間太長,情緒容易急躁,恨不得有病馬上就好,總認為醫生做得不到位,不理解醫生的付出,甚至對醫生惡語相加、拳腳相向。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實施分級診療,把患者留在基層,盡快結束大醫院的“戰時狀態”,為解決醫患矛盾提供制度化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