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车没房没赞助,这项调查揭示全球奥运精英选手的经济困局

澎湃新闻

text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蒙上了一层阴影,各国运动员并没有终止自己的训练参赛计划,他们正为四年一次的体育盛会以及运动梦想做最后冲刺。乏人关注的是,许多运动员在为国争金夺银时,自身正陷入收入不足的经济困境中。

近日,美联社报道称,一个运动员权益组织对近500名精英运动员进行调查后发现:58%的精英运动员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不稳定,其中不乏全力备战奥运的选手。

58%的运动员经济不稳定

很多人并不知道,运动员往往为了参加奥运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他们的付出远远不止日复一日的汗水和伤病。

将参加东京奥运会的美国空手道选手、世锦赛铜牌得主Sakura Kokumai就是这些精英选手中的一员。在美国媒体CNBC近日的报道中,人们会发现运动员为了梦想可以舍弃太多。

27岁的Sakura Kokumai是美国女子空手道夺牌的希望,为了梦想中的奥运奖牌她辞去了工作,全力投入训练。由于美国空手道队缺少赞助商,没有拨款,为了节省经费,她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汽车、住在寄宿家庭里,甚至有时在健身房打地铺。

Sakura Kokumai的经历看上去很罕见,但她却代表着不少运动员的境遇。

Sakura Kokumai的故事是不少奥运精英运动员的缩影。

一个倡导保护运动员权益的组织“全球运动员(Global Athlete)”,针对运动员生存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过去一年中,该组织对来自六大洲的上百名运动员发出问卷调查,并得到了491名运动员的答复。

在这些运动员中,有大约200名被证实为将要或是参加过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选手。而剩余的运动员,也都被确认参加过本土或是国际精英级别以上的赛事。

其中,有5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定。而大多数运动员都表示在参加奥运会或其他大型赛事时,并没有从国际奥委会(IOC)或自己的国家获得任何“适当数额的经济补偿”。

在这些受访者中,有57%的人认为,国际奥委会应该向运动员支付参加国际奥委会相关活动的“出场费”。他们的解释很简单——大多数运动员自筹资金训练参赛颇为不易。

“没有资金就不能训练,但如果你想在训练期间找到工作赚钱,那你将会错过训练,最终也就无法入围奥运会。”一位受访者认为,专心训练和工作是无法平衡的事。

另一位受访者的经历也很无奈,如今甚至没有稳定的工作,时至今日还要靠母亲在生活上给予贴补,“我所从事的工作并不能给我带来金钱,我也只能靠母亲和一些临时工作来维持基本生活。”

另外,收入的高低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也有关。

一位受访者坦言,自己薪水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他在2年一届的世锦赛,或是4年一次的奥运会上的成绩,“一旦表现不好,我就无法养活自己。”

修改Rule 40或许并不够

这项研究结果多少揭穿了一个事实:与那些光鲜亮丽的顶级体育明星相比,多数运动员无法因为参加奥运会致富,而且他们大都并不宽裕。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国际奥委会(IOC)的商业权益开发有关。

IOC一直以来都主张,他们需要一个纯净的商业空间。尤其是在奥运会期间,要保证赞助商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IOC才能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在此基础上,第40条细则第3款,也就是Rule 40被写入《奥林匹克宪章》。这一条款规定,除非获得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批准,任何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不能让自己的名字、照片或者运动表现在奥运会期间被用于广告目的。

直到去年,IOC才决定修改这一颇具争议的Rule 40条款。修改后的条款规定,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运动队和其他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确定的原则,在奥运会期间将其个人、姓名、照片或者赛场表现用于广告宣传。

IOC再三强调,运动员才是奥运会的核心。该组织也认为,修改后的新规则不仅能够保证其合作伙伴的商业利益,也能让运动员和其他奥运会参与者合理地使用他们的个人赞助品牌。

在这项调查中,有五分之四的运动员赞同IOC的做法。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在奥运会上使用自己的肖像权”。毕竟这也是他们一生中少有的登上世界级大舞台的时刻。

大多数人更关注顶级体育明星。

一般来说,运动员的收入分为薪水和代言费两部分。而一届奥运会中,金牌的多寡或者是最终名次,会决定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但实际上对他们的基本收入并无太大关系。

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美国男篮的NBA球星杜兰特成为里约奥运会年收入最高的运动员(年收入达5620万美元),而排名二三位的是两位网球巨星——德约科维奇和纳达尔。

事实上,这多少也证明收入排名前三位的运动员的经济状况与是否夺金关联并不大,他们都来自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联赛或项目。德约科维奇甚至在当届奥运会第一轮就早早被淘汰……

而像Sakura Kokumai这样的精英运动员,衣柜里最多的就是美国队的几套队服,更别提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

运动和工作或许并不划等号

究其原因,人们其实从未真正考量过大多数运动员真实的生存环境。

多数时候,媒体、赞助商甚至普通人都被体坛巨星所吸引,同时也掩盖了绝大多数普通运动员真实的生活状况。

实际上,大多数运动员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手中的商业权益。

“虽然IOC放宽了Rule 40的限制,但是我们并不能100%掌握自己的肖像权。实际上,IOC从赞助商那里所获得的收益,还要在接下来的4年中投给那些小众项目。”一位受访运动员说道。

的确,运动员收入的不稳定不仅仅与这一条款有关。

奥运梦激励着那些心怀梦想的选手负重前行。

运动员收入困局涉及训练、生活、保险和退役保障等多方面的资金问题。许多国家都试图改变这些运动员的待遇,但据调查,大都未能达标。

这也就不难想象,不少运动员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以谋求生存。因此,也才有了里约奥运会时,一位美国十项全能选手通过众筹网站,前往里约参赛的故事。

Sakura Kokumai今年获得了来自松下的一笔赞助,但这依然无法令她聘请长期的教练,她选择自己给自己指导。

事实上,这位美国空手道国手拥有教育学学士、国际关系学硕士两个学位,她原本也有不错的工作,但梦想让她选择舍弃一切去追逐,哪怕说起自己银行存款的那微小的数字忍不住大笑。

即便生活也日益成为挑战,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还是这些精英运动员一辈子的梦想。只不过,在这场大型的体育盛宴中,他们只是渺小的个体,根本没有与国际奥组委谈判的筹码。

在这项研究中,大多数受访者坦言自己的权益得到IOC和国际组织的尊重。但当他们被问及是否在心理治疗、医疗保健以及职业发展方面得到照顾时,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当然,几乎没有一项运动是终身职业。在这项调研中,还有42%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稳定,其中一个受访者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这是我的运动,不是我的工作。”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