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歸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今年以來,相繼有近40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提出私有化要約,準備退市重返國內A股市場。但隨著A股出現調整、IPO暫停,中國概念股回歸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同時涉及公司“協議控制”(簡稱VIE架構)、相關行業外資準入等問題也有待監管規則的進一步明確。

這些選擇退市的企業中絕大多數是本土網際網路公司。據統計,從2000年新浪採取“協議控制”的方式登陸美股市場後的10多年,有80多家本土公司相倣這一模式,在開曼群島等地註冊公司,通過協議方式控制國內業務實體,從而完成海外市場融資。

所謂“協議控制”,通俗來講就是境外註冊的上市實體,在中國境內設立一家外商獨資企業。該外資企業通過協議而非直接投資的形式控制內資企業,以獲取後者的利潤和投票表決權等。

國內網際網路公司選擇遠赴海外融資,主要原因是由於前期投入大,難以滿足國內A股上市對盈利和收入的要求。此外很多企業都獲得了海外資本的投資,公司治理偏向海外成熟市場模式,同時由於中國對部分行業外資準入的限制,使其採用“協議控制”到海外上市,包括多家知名網際網路企業。

“過去中國的企業到美國融資,把良好的治理結構和技術帶回中國,就好比去取經,現在很多企業開始考慮回歸。”參與過多家企業海外上市且目前正在幫助一些中概股退市、拆除“協議控制”的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郭克軍說。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強,投資者對新經濟的認識理解的不斷加深,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產業對經濟轉型帶來的積極影響,相關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往往能夠獲得更可觀的估值。

世達國際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海平,曾參與多宗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她說:“以前中概股在美國市場都有‘中國溢價’,但隨著做空公司對部分中概股財務漏洞的揭露以及中國經濟增長趨緩,中概股的溢價正在慢慢變成折扣。”

她指出,雖然回歸A股有望獲得更高估值,但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創始人未見得要在其中尋求套利。“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還處於行業佈局階段,希望把自己的股票作為將來並購時的貨幣來收購其他公司,今年諸如58同城和趕集網等網際網路領域的大宗並購中,股票都被作為很重要的交易貨幣使用。”李海平說。

很多中概股股價近年來波動劇烈,華爾街的分析師們更關注上市公司每季度關鍵指標能否達標,對於公司長遠發展不甚關注,一些公司的創新發展模式無法被投資者理解,因而對公司成長前景缺乏信心,導致股價出現下滑。相比之下,去年A股牛市啟動後,火熱的行情推動A股市盈率一路飆升,中概股們只能“望洋興嘆”。

此前瞄準海外上市的暴風科技,在拆除“協議控制”後今年3月成功登陸A股市場,由於A股市場優質網際網路標的缺失,投資者的追捧讓暴風經歷了30多個漲停板,市值直逼在美國上市的優酷。

中國經濟正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迫切需要從傳統的粗放型增長轉至以創新驅動,政府對網際網路產業的扶持力度在加大,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對現有的上市標準進行調整,鼓勵探索網際網路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2005年登陸納斯達克的分眾傳媒退市後於今年8月借殼七喜控股成功登陸深交所,重組復牌後經歷數個漲停板,股價翻番。

郭克軍表示,目前還沒有出現中概股在海外退市後成功通過IPO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的案例。隨著A股今夏進入深入調整,IPO停滯,未來核準制向註冊制轉變以及官方對中概股“協議控制”以及外資股東的接納態度都不明確,這都為中概股的回歸帶來很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