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耄耋老人祖辈承袭“护”一口老缸:长征精神焕新生

中国新闻网

text

4月下旬,中新网记者走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榜罗镇会议纪念馆,91岁李丙申回忆军民鱼水情深。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4月23日电 (张婧)4月中旬,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91岁老人李丙申步履蹒跚从家出发,前往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一二百米的距离,却在家人的搀扶下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数十年来,他坚持隔三差五就到纪念馆去一趟,尤其是在馆内收藏的一口缸前,一待就是大半天。

李丙申是这口缸的捐赠人。他说,1935年9月的一天,榜罗镇来了很多衣着破烂,帽上有五角星的人。当天正值逢集,老百姓见到这些人时,有的躲了起来,有的赶回家中收拾东西。不多时候,各家各户的商铺、院子和街道上都住满了这些人。

李丙申回忆说,自己当年还不满10岁,有几人也入住他家。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人在院子里支起3个大石头,用一个铁缸烧水、煮白菜,家人见状感到好奇,后来将家里的锅借给他们做饭,“吃饭时也会给我们端来一碗,只是白菜汤太清淡,没有味道实在难以下咽”。

图为李丙申讲述“缸换锅”故事。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供图

“我们相处三天三夜,十分融洽,到第4天天还没亮,他们就打扫好卫生离开。”李丙申说,借用家里的锅出现了个小破口,他们临走时为表示歉意,执意把完好的一口缸留下,破损的锅带走,还将4块银元也放在家门口。李丙申一家人再三推辞,最终拗不过只好答应,并把家中仅有的半袋洋芋送给对方。之后,家人们才知道这些人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红军队伍。

李丙申说,父亲时常感叹“这支队伍心中装着老百姓,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恩情”,晚辈们经常被父亲聚集到一起,看着这口缸,倾听当年红军的故事。后来,其父亲去世,为了发挥这口缸的“军民鱼水情深”的作用,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当年的红军事迹,李丙申决定把缸捐给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也把“缸换锅”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

正是因为亲眼目睹当年红军长征过境榜罗镇,李丙申也时常教育子女珍惜生活,弘扬红军艰苦奋斗精神。如今,他的儿子和儿媳妇勤劳致富,开办当地手工艺小卖部,销售彩绘、剪纸、泥塑及草帽等手工艺品,两个孙子考上重点大学。随着红色旅游的升温,他家的生意也越做越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馆长蒲正格说,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红四、红二方面军长征都过境榜罗镇,镇上民众将家里房子腾出来给红军住,现在保留下来的将士旧居和革命遗址有20多处,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和榜罗镇演绎了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感人故事。

这些为榜罗镇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基因,也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提供宝贵的红色资源。近年来,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保护修缮革命遗址,培育红色基因,开展教育活动,始终将红色文化视为当地民众发展的源动力,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长征精神。

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定西依托榜罗会议、岷州会议等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8万余名党员干部参观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以实地实物、鲜活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开展了烈士陵园祭扫、聆听先烈事迹、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多样的缅怀英烈等活动,使党员干部从心灵深处接受了一次党的历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完)